壬辰年的清明來臨了,我們不禁想起兒時祭祠堂的一些情景。
無錫南面的太湖邊上,有兩個錢家祠堂,兩者相距不足一里。當地人稱西面的為大祠堂,東面的為小祠堂,它們均座落在華莊鎮震湖村(現名)內。而民國時無錫南門外劃分三大鄉,此處屬新安鄉,故舊稱這里為新安鄉太湖頭。
西邊大祠堂為錢王祠,祀主是唐末吳越國王、吳越錢氏始祖錢镠。祠建于元至正年間,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當屬無錫地區最早的錢王祠。據老譜資料,此祠為錢王十四世孫、湖頭支錢氏光遠公文煜、明遠公文焯兄弟會同堠山支錢氏后裔共同出資興建。該祠位于裕慶禪寺西側,此地原是南草庵舊址,故又稱南草庵大祠堂。無錫市政府已于2003年將南草庵、錢王祠、裕慶寺組合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
東面小祠堂為堠山支錢氏鼎一支貞二派的家祠,位于石基江東側的石基巷上,故人們習慣性稱作石基上小祠堂,另見史籍稱為宅基祠堂。該祠堂的建造時間尚不明確。但據光緒三十三年(1907)版的《堠山錢氏宗譜》記載,貞二派有位名叫云龍的三十世孫,于乾隆四十五年曾捐給宅基家祠田地、詩詞,并于祠內建書房一間。由此判斷,建祠時間不應遲于乾隆四十五年。
我們家就住在小祠堂附近,與小祠堂接觸的機會更多,因而對它的印象遠比大祠堂清晰。離家不遠的石基江(實為溪河)南北走向,進江半里有兩座并列的橋,南面的叫石基前橋,舊稱何定橋,橋下便是前石基;北面的叫石基后橋舊稱十房橋,橋下是后石基。兩橋東面,錢氏家祠(即石基上小祠堂)坐南朝北,臨水而筑。
家祠正房有三間三進,東面另加一間攔腳附房。祠堂建筑為殿堂結構,青磚黛瓦,芒磚屋面。前天井種有梧桐樹,含引鳳招凰之意。后天井種白玉蘭、海棠,象征錢氏崇尚高雅清白,藝文傳家的家風。
中進大廳,為家族議事、聚會場所。族內節慶活動開桌聚餐,包括清明祭祖用餐也在該廳。
后進祭殿,是供奉貞二派列代祖宗牌位的地方。祭殿擺放三個很大的牌位龕,每龕約有三十余個祖宗牌位,輩分最高的是堠山支鼎一支貞二派始祖、錢王十九世孫錢綱(字永章),最近的已是三十四世孫。牌位龕前,放一張長條供桌,用于供奉香燭祭品。
清明祭祖是家祠最重要的活動。每年清明前夕,族里長輩和主事人員都會事先商議,決定主祭、副主祭人選,確定上墳、伙食、采辦各組職事人員,商定祭祀儀式的程序和內容。節前一天,采辦人員就將香燭、供品、紙錢等祭祀用品和酒、肉、魚、雞、菜購回,預作準備。看祠人林榮則到臨近人家借來八仙臺、板凳及碗筷
清明當天,貞二派后裔每戶派出一名男丁到家祠集合。九時一過,供桌上已擺放好豬頭、公雞、大魚、熟雞蛋、筍烤肉、豆腐、百葉、瓜子、糕點、水果等供品,稍晚點上香燭。
十時,祭祀儀式開始。主持人宣布祭祀議程,主祭宣讀祭文。族內長輩向祖宗上酒,帶領大家行跪拜禮。酒過三巡,祭祀結束,有人到天井焚化紙錢,也有人到廚房幫襯。上墳人員分成三組,每組四人。一組到長墳祭拜貞二派始祖永章公,另二組分別去石基大墳和蔣家灣大墳祭掃。上墳人員把祭供品放在有耳攀的老式食盒里,木制的食盒很沉,由二人抬著走,否則像去蔣家灣大墳,路較遠,一人是拿不動的。
中午時分,筵席開始,那是錢氏后裔最開心、最熱鬧的時刻。雖然菜肴不算豐盛,但一般人家也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能吃到。酒大多是自釀的黃酒,也有用燒糟釀的酒,有時是購買的壇裝黃酒。酒不講究,但量多,可以放開暢飲。至于菜,大抵是每桌一碗紅燒肉、一條魚、一大碗筍烤肉及其它葷、素菜肴。筍和豆腐、素菜吃了可添。宗親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甚至猜拳行令,非常開心,人人盡醉而歸。
由于封建傳統的影響,婦女是不能參加清明祭祖的,連祠堂門也不許進。小孩一般也不讓進,但有些淘氣包還是會偷偷溜進去的。所以,2010年惠山錢王祠祭祖時,有位百歲老太執意讓兒孫用輪椅推進祠堂祭祖,目的就是“了一了參加一回祭祖的夙愿”。她老人家的心情,我們這般年紀的人可以理解。
解放后家祠前二進改作學校,后一進用作村委辦公室和醫務室等。令人遺憾的是,撤校改制后家祠建筑被外姓老板買下,翻建成頗為氣派的宅院。僅剩下房屋西面和南面那臨水整齊壘積的石駁岸,依稀還能看出昔日錢氏家祠的氣勢的痕跡。
至于不遠處的南草庵錢王祠,主體建筑尚在,使用單位裕慶寺前年進行大規模修繕時,基本保留了原祠建筑的風貌。此處現今正在環太湖及尚賢河景觀區內,風景應是不錯的。我們錢氏后裔有空可以去看看祖祠,順便觀賞太湖沿岸風光,不失為一舉兩得之美事。
作者:錢漣濤、錢榮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