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灣“二銘堂”張氏三分滿馀溝分祠位于聞名的江南水鄉芙蓉大圩內之西南向,現在滿里溝自然村落,這里環境優美,二面環水,從正門望云,寬敞大道直通崔橋市鎮,可謂是地靈人杰之寶地。張氏后裔人丁興旺,并分布在常州、無錫、江陰等市三十幾個自然村內,滿里溝分祠始建于民國初年,占地百余平方米,至今已逾百年,前輩們為此化了一定的努力,創建了一座張氏族人供奉祖先神主之棲靈之所。也為張氏子孫祭祀和商議族內大事,傳承祖先優良傳統,培養子孫創業,勇于攀登的教育基地。
隨著時代的變革,祠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世紀五十年代,它曾作為滿里溝的村辦初級小學用地,也曾用作在隊養殖場和生產隊倉庫等用房。延至八十年代后,因無人護理,加之年久失修,祠堂頻臨倒塌,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前人功業蕩然無存。
今逢盛世,政治文明,經濟繁榮的大好形勢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備。二○○八年夏,三分房第十一屆續譜委員會意識到先修家譜,不復建祠堂的遺憾,凡有良知的族內人氏,深深感到對于知家史、崇忠孝、睦仁里、尚節儉、勤農工、專學問等祖訓的美德。是何等重要,為此在續譜的同時同步進行,首先成立班子,做好本村群眾的發動工作,做到群策群力,惠良、惠民等同志是首當其沖,親臨現場,日夜操勞,群眾夸獎說,只要有惠良、惠民在,什么困難都能克服,他們這種不為名,不為利,不計個人得失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大家敬佩的。
在籌建過程中,江陰市長壽貫莊支的張氏族人也緊密配合,積極響應,助上了一臂之力,尤其是本度、本仁兩兄弟的熱忱帶領下,召開各種類型的座談會,發表告族人公開信,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地步,族人們紛紛表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自覺捐物,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僅一個月內就籌集資金柒萬余元。其中與企業的老總和族內長者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從而為復建滿馀溝祠堂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滿馀溝張氏宗祠的復建在戊子年初動工,僅用了數個月的時間,便恢復了原貌。在此基礎上又擴建了前廗、天井、碑廊,目前,共占地面積三百余平方米,總投入不到三十萬元的新祠展現在大家的面前,新祠既保留了歷史文化的精髓,又體現了時代精神風貌,整座建筑小巧玲瓏而秀麗幽雅,水電安裝齊全,祖先靈位安置到位,碑廊設計精美,碑文內容豐富,既有張氏先祖橫渠公之名言,詩文,也有介紹近代二十世孫金春烈士,原新四軍華東戰區任手搶班班長,直至突圍中犧牲的動人碑文。還有當代“母子皆俊杰”的原長壽幼兒園園長徐彩芬女士與兒子哈佛大學碩士生,中國健康科技公司董事長,中國健康管理創建人張黎剛創業的先進事跡碑文,成為彰顯張氏族人與激勵后人的宣傳園地。
張祠“二銘堂”滿里溝分祠的復建,特成為張氏分支人員的歲歲相聚之地,尋根問祖,交流族人情誼的絕佳去處,又成為春秋丞嘗祭祀先祖之地,珍惜當今歲月,發揚先祖宏德,構建和諧社會,將是一個氏族永恒之主題,承先啟后而繼往開來,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而努力之。
二十世孫本度謹撰
二○○九年七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