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顯應橋,歷史千秋傳。上窺其源流,下見其嗣后。
2015年3月21日上午,天氣晴朗,春意盎然,位于錫西錢橋街道的蘇廟村彩旗飄揚,鼓樂齊鳴。尊敬堂祭祖大典暨錫山支氏宗譜頒譜慶典活動在金蘇飯店隆重舉行。抱柱一副至德至孝共譜數百載睦誼善曲;乃忠乃義傳文貞浩明千古遺風的對聯格外引人注目。300余名支氏宗親和嘉賓參加了頒譜慶典。無錫市圖書館、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市祠堂文化研究會、錢橋街道、蘇廟村委等單位代表到會熱烈祝賀。
上午8:00剛過,身著鮮艷盛裝鼓樂隊夾道歡迎來賓,9:00祭祖大典在莊重的氣氛中開始,包括浩明公在內的8幅支氏先祖像懸掛正中。支氏后裔上香磕頭,瞻先人之像,慎終追遠;與仰止之心,孝思不匱。隨后,舉行頒譜大會,頒譜典禮自始至終充滿熱烈、歡慶的氣氛。首先由支氏25世孫、續譜負責人支學良熱情洋溢地作續修工作匯報。無錫市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主任、市譜牒文化研究會負責人王進雄對頒譜大會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據悉,錢橋街道蘇廟村支巷支氏先祖支詠是宋代進士,曾入朝為官,1527年,其14世孫戴功攜三個兒子從鎮江遷徙來錫,先后定居孟家橋、支巷上和武進洛陽支家頭。距今已有480余年歷史,其后裔繁衍生息,耕讀傳家,子孫興旺。值得支氏后裔光宗耀祖驕傲的是:支氏19世孫浩明,又名阿風,是一位清朝嘉慶年間的監生,鄉村的一個管理田賦和收交皇糧的圖董。1814年,無錫大旱,支浩明為了上保皇糧,下救萬民,帶領農民開通顯應橋,用太湖水救活無錫西鄉開源、富安、萬安、青城、天授、懷寧、北延、景云等八個鄉,七十二圖半的旱田,做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好事。支浩明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直擊地方豪紳、貪官污吏,他在與惡勢力對薄公堂的艱難過程中,慘遭誣陷,三木酷敲,刑死薰蘇,叩脛碎骨,幾乎被蒙上七層桑皮紙暗害窒息而死。他在遭囹圄之災一年零四個月期間,賣掉良田240畝,花去銀兩1700兩,幸有好官好人竭力相救,案件驚動嘉慶皇帝才撥開云霧見青天,出獄時左肢已殘。當支浩明無罪釋放歸來,被鄉親抬著返回錢橋支巷時,無錫城西萬人空巷長跪于地,頂禮膜拜,場景感人肺腑。支浩明這種為民請命、不屈不撓、敢與庸官惡勢力抗爭的大無畏精神,被編成《支浩明開顯應》,民間藝人在街頭說唱,民國“無錫叢話”、“西神軼事”雜志都有記載,民間做佛事宣卷、香誥傳唱支浩明事跡。江蘇省錫劇團還創作演出大型錫劇“顯應橋”。
錢橋支巷支氏上屆續修家譜是1927年,距今已有89年,這次第6次新修《錫山支氏宗譜》是在一批熱心地方文化人的倡議下,在老譜的基礎上,廣泛聯系族人,尋找線索,花了數年時間,收集整理而成,新編的《錫山支氏宗譜》有800余頁,分裝成厚厚的六冊,由常州清硯譜社制作,正規古籍出版社出版。該譜圖文并茂,裝幀講究,還有祠堂記、家規、家訓等與和諧社會相匹配的內容。《錫山支氏宗譜》集多方之力如愿修成,對研究無錫鄉土歷史文化,特別是對清代名人支浩明的了解,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且能達到教化后人的積極作用,無疑是一段穿越時空的平民記憶,是一份貨真價實的無錫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