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數百名無錫錢氏后裔冒雨前往惠山錢王祠,參加一年一度的錢王祭祀大典。照慣例有軍樂隊吹奏樂曲,腰鼓隊載歌載舞,“錢”字旌旗隨風飄揚,錢氏宗親們相聚問候……這些情景,連同祠內的會標規格、綢帶裝飾、花籃陳設,一切如同上年。就在人們習慣性地等待司儀宣布祭祀大典開始時,司儀卻代表祭典組織者無錫錢镠研究會,請出了一位特殊嘉賓——93歲的抗戰老兵錢鑒民。72年前,錢鑒民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奔赴緬甸戰場,和戰友們一起與日軍展開殊死戰斗。他是目前無錫僅剩的兩位赴緬抗戰老兵之一。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雙目失明的錢鑒民老人被攙扶上武王殿門口,與全場宗親見面。接受如此隆重禮儀,老人的嘴唇微微顫抖,激動不已,身旁年近七旬的女兒熱淚盈眶。
司儀動情地高聲提議,為錢鑒民先生氣壯山河的抗戰經歷,為無錫錢氏擁有抗戰老兵的家族成員而熱烈鼓掌。隨后,宗親代表向錢鑒民獻上一束鮮花,表達錢氏家族對宗長真誠的感謝和敬意。錢鑒民輕搖花束向大家致意。老天似乎也善解人意,雨漸漸小了,停了,還灑下了絲絲縷縷的陽光。
祭祖開始了,“鳴鐘擊鼓”、“播放族歌”、“介紹來賓”等議程漸次展開。突然,老人出乎意料地托人傳話,要求再上去“說幾句話”。獲知這一特殊請求,祭祀大典組委會的幾位負責人稍作商量,認為恪守祭祀傳統禮儀固然重要,但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應該滿足抗戰老兵“一吐心聲”的要求。他們決定為抗戰老兵破一次例。于是,莊嚴隆重的祭祀議程暫停,在參祭人員整齊而有節奏的掌聲中,錢鑒民再次登上了武王殿。
錢鑒民老人年事已高,話語聲卻清晰可聞。他說,自己1922年出生在無錫東亭,從小在農村長大。16歲那年,日軍轟炸了無錫,他跟隨姐姐、姐夫逃難到重慶,后參軍加入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回憶起歷歷往事,老人精神矍鑠,情緒高昂,仿佛又回到了血與火的抗戰年代。說著說著,他情不自禁地引吭高唱起《抗戰三部曲》中的《流亡曲》:“離別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黃河長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我們應當團結一致,跑上戰場,誓死抵抗,打到日本帝國主義!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老人一口氣唱了幾分鐘,唱腔激昂流暢,歌詞一句不漏。就在人們驚嘆老兵過人的記憶力時,他道出了個中原委:原來,當年他每次上戰場前,就是唱著這首歌去沖鋒殺敵的。這首歌早已深深鐫刻在他的青春記憶中,令他終生難忘。
一曲終了,全場動容!上了年紀的人,重聞抗日戰歌的熟悉旋律,心頭依然熱血奔涌;頭次聽到此歌的年青人,則深深敬佩抗戰老兵的頑強斗志。祠內掌聲雷動,人們紛紛涌向老兵,爭著和他合影留念。跟隨大人前來祭祖的孩子,更是簇擁著老人,童真地表露著他們對心目中英雄的崇敬和向往。一向肅穆的錢王祠,由于抗戰老兵的激情回憶,罕見地充滿了同仇敵愾的氛圍。可誰都覺得抗戰老兵的回憶,已有機交融于傳統的祭祀禮儀,推陳出新之余,又顯得那么自然和諧。
祭祖議程繼續,輪到嘉賓發言了。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辦公室主任徐元生、無錫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進雄先后講話,不約而同地稱贊錢氏家族的祭祖活動別開生面,體現了家族特點和時代特色。應邀趕來參加無錫錢氏祭祖的杭州錢镠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錢剛表示,錢鑒民當年英勇抗戰代表了錢氏家族不怕流血犧牲,敢于抵御外敵的高度愛國精神;今天請錢鑒民回憶抗戰經歷,彰顯了無錫錢氏后裔刻意傳承錢氏家風,不斷弘揚正能量的家族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