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底,湖南省常德市愛蓮堂《周氏族譜》續修宗譜。一篇撰于民國八年題為《纂修周氏譜系源流考》的序文記載著他們的始祖。北宋時的先祖是周敦頤。周敦頤“庭有子二,曰壽、曰燾,均官寶文閣待制;傳九世,曰塤,世傳家學,隱居獨善;又傳三世,而我始祖伯、仲二公出焉。伯名品一,我祖名品二。世居南京即江南省(現代的江蘇省),府號常州,縣名宜興,社稷則曰楊惠港三谷坪。”由此他們得知,自己的祖宗名叫品二,排行老二,是宜興楊惠港三谷坪遷出去的。但載于宜興何譜,地點是否有據,前九世的世系如何排列,都茫然不知!這樣,周永忠等一行四人組成了小組,取道南京,直奔宜興市政府大院,訪問有關部門。幾個科室都無法具體解決。宜興民間多處地方正忙于修譜,于是,常德客人被介紹到國山之麓的蒲墅。蒲墅的宗親熱情地接待遠方來客,告訴他們:江蘇省有個周氏宗親聯誼會,會里有個小組在宜興地區尋根問祖,可去那里訪問。兜了幾個圈子后,從電話中找到了住在無錫的我們。我們小組自2009年開始活動以來,除了發現以東漢末年周賓為始祖的宗譜外,還發現以北宋周敦頤為始祖的愛蓮堂譜兩部。正好,愛蓮堂譜的持有者斌洪宗親也定居無錫。
第二天九點鐘,筆者、順娣、斌洪在無錫圖書館迎來了常德宗親,還邀宗親會秘書長周林忠、無錫籍兩位會員宗親雯、志賢,一同參加了這次活動。
一聽說宜興周氏竟有分支在湖南,大家是又驚又喜,心潮涌動,久居在外的宗親回家來了!大家默默禱念,兩譜相讀,要如出一聲才好啊!我們閱讀并討論常德譜中上述的文字。品二公既已為常德譜始祖,當然宜興譜無線索。壽、燾緊跟第一代,很可能沒有到宜興。我們的結論是:集中力量 找“塤”字。真是骨肉深情有緣分。南華圩譜第三卷“統宗世表”第九世“塤”字條載著:“塤:學古子,字伯和,世傳家學,隱居獨善。配朱氏。遷居丹陽縣朝陽門外陽城。”“找到了!找到了!”大家異口同聲地喊了起來。在南華圩譜中,周塤是周敦頤第九世孫,這世系序與常德所載完全一致;概述生平的“世傳家學,隱居獨善”八個字也一字不差。常德譜中自周敦頤到周塤沒有明確有序的世系,南華圩譜則次序井然。這就是說,常德宗親此行,一舉而查到了九代世系的原貌。尋根問祖之行到此似乎可以落下帷幕了,但沒有。楊惠港三谷坪在哪里?長期在部隊服役的退休老干部斌洪宗親仍像在部隊時一樣挺身而出,立即用移動電話開始聯系。一會兒,他喜笑顏開。原來,他致電老家的宗親,查詢兩處地方。回電說“有”,并歡迎去訪問。
數天以后,順娣宗親又一次主動義務承擔起楊惠港之行,拍了照,做了記錄。楊惠港是河的名字在宜興大浦港附近,又是村子名字,如今改稱楊渭村。三谷坪是河邊的村子,至今仍存,俗呼周家村,尚有幾戶周姓。
中午,秘書長簡單而熱情地招待了常德宗親,祝賀尋根圓滿成功。五位宗親原決定在南京周邊的市縣逐個尋訪過去,想不到在無錫一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