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所藏的家譜,宋代的極為罕見。大多數圖書館所藏的家譜多為清代或民國,能存留明代的家譜已屬不易。
一些出身寒微的庶族往往追遠冒祖,偽造譜牒、篡改源流,借以提高自己的社會身份,導致私人所撰家譜多有失實之處。
2月9號,復旦大學“曹操墓人類基因調查的歷史學研究”課題組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認同了筆者在2月5日《文匯報》上提出的“曹操并非夏侯氏后裔”的觀點。同時,該課題組提出,要以上海圖書館現存的曹氏家譜為依據,繼續尋找曹操后裔,并言之鑿鑿地稱,調查目標已經鎖定,甚至還畫出了曹氏后裔的“遷移地圖”。那么,依靠曹氏族譜果真就可以找到曹操的后人嗎?對此,筆者仍不敢茍同,并作如下分析:
一、易代后曹魏宗室枝葉凋零,淪為庶族
關于曹姓,可以從《史記·管蔡世家》中找到它的起源,“曹叔振鐸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紂,封叔振鐸于曹”。誕生于西周的曹國(今山東定陶一帶)于公元前487年為宋國所滅,其族人遂流徙于各地。至東漢末,曹姓已是枝分派衍,單單見之于《后漢書》、《三國志》的曹姓,除曹操一族外就有曹充、曹眾、曹全、曹朔、曹節、曹破石、曹豐生、曹襃、曹豹、曹宏、曹不興等,然我們已不知他們中的哪一支才是曹叔振鐸的后裔。
東漢以治經起家的高門世宦自詡為“清流”,而將宦官出身的士人視為“濁流”,因曹操祖父曹騰是東漢桓帝的中常侍,故曹操屬于濁流,被四世五公出身的袁紹斥為“贅閹遺丑”。盡管曹操最終打敗袁紹,統一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權,但曹氏家族的宦官出身仍是他們無法擺脫的陰影。在重門第、講血統的時代,他們雖貴為皇族,卻為衣冠望族所不齒,陳寅恪先生在《魏晉統治者的社會階級》中指出:“魏晉統治者的社會階級是不同的,不同處是河內司馬氏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譙縣操則出身非儒家的寒族,魏晉的興亡遞嬗,不是司馬、曹氏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的寒族的勝敗問題。”(見《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魏晉鼎革之際,曹魏皇帝被司馬氏廢弒,宗室慘遭屠戮。陳壽著《三國志》,將曹魏王朝的最后三個皇帝合為《三少帝紀》,齊王曹芳被司馬師所廢;高貴鄉公曹髦對司馬昭專權忍無可忍,嘗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結果為司馬昭所殺;唯有陳留王曹奐,將皇位禪讓于司馬炎,才得以善終,然其后世也不知所終。嘉平元年,司馬懿以太尉王浚謀立曹操之子楚王彪為由,迫其自殺。在著名的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不僅誅滅曹爽三族,而且“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晉書·宣帝紀》)
曹氏宗室在經歷司馬氏的血腥鎮壓和清洗之后,不僅枝葉凋零,而且也迅速淪為庶門細族。筆者查閱了兩晉至唐代的史乘、筆記,均未見有曹姓擔任高官顯宦的記載。至唐代,盡管武則天拓寬了士族的范疇,然曹氏家族卻無一人在朝中任五品以上官職,故仍然無法躋身于士族階層。
二、溯祖追宗,譜牒難作依據
雖然在中國古代,譜牒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大多早已散佚。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譜書,盡管洋洋大觀,但由于其時戰亂頻仍,給包括譜牒在內的圖書帶來巨大災難。公元554年,西魏兵攻破江陵,梁元帝將亡國之恨都發泄在圖書上,在出降之前,將十四萬卷典籍付之一炬,致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譜大都毀于戰火。隋唐五代家譜的原貌至今亦難尋覓,唐代家譜只能從有關文獻和敦煌石窟保存的殘碑中略略窺知一二。目前國內所藏的家譜,宋代的極為罕見。大多數圖書館所藏的家譜多為清代或民國,能存留明代的家譜已屬不易。
據筆者所悉,目前國內現存的曹氏族譜主要收藏于上海和安徽兩地,其中上海的曹氏族譜,皆奉曹彬為始祖(2月23日《文匯報》綜合新聞版《靠族譜覓曹氏后裔?不靠譜》已作介紹),而收藏于安徽徽州的曹氏族譜則奉唐末人曹全晸為始祖。《安徽績溪縣旺川曹氏宗譜》載:“曹氏歷漢及唐,子孫蕃延散處四方,其遠而難知者不可悉述,至若先世卜居山東青州,自全晸公命其子翊公剿寇于歙,是為徽州始遷之祖。”曹全晸系唐末天平節度使,在與黃巢農民軍作戰中被殺,因新舊唐書俱無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