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述堂都氏所居豐西洪莊村,宋迄明清永豐西鄉也,原有稻香庵,東門外三里,都氏聚族而居。即今天寧區青龍街道所轄,今名都家塘,洪莊村已不為人所知。清道光年間有百余戶,七八百人,咸豐洪楊兵災,廬舍被焚,死傷過半,村西宗祠亦被毀。經休養生息,人口繁衍,今已恢復當年景象矣。
都姓,譜載為帝舜大臣后稷之苗裔,以邑為氏,并非蒙族或其他少數民族。郡望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都姓為我國漢族古姓之一,趙宋《百家姓》568個姓氏中列于第349位。
遠祖為漢代區寶公。相傳公甚孝,居父喪守墓,有虎避獵趨其廬,公以簑衣覆之,獵人尋跡到廬。公曰:“虎豈能藏之乎?”后,虎奔深山而去。鄉民咸稱其孝感動天。六世吉公,三國瑯玡人,在東吳采藥治病,活人無數,相傳得道升仙云。
統宗始祖頡公,字光遠,區寶公之苗裔,鄱陽(即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波陽縣)人。北宋元祐(1086—1094)間進士,官至司農少卿。定居毗陵陽羨(今宜興市)長山,為長山始祖。公生于宋治平二年乙巳(1065),卒于南宋紹興七年丁巳(1137),壽七十二歲。四世孫諱良濟,字竹霖,舉貢士(亦稱孝廉),任教授。于乾道八年(1172)創統宗族譜。良濟生子二:璽、絢。五世孫璽,字廷寶,舉孝廉,任晉陵教授。子體仁,字元史,官上舍職方員外郎。璽之弟絢。
遷常始祖長山五世絢公,良濟次子。字曉云,舉茂才,自陽羨長山遷居毗陵崇政里(從政鄉)洋橋,配齊氏。子居仁,字述來。占籍陽羨,開百代子孫之業,卜居崇政,貽千秋德澤之隆。六世宗士,乾道初以詞學擢第,官中書舍人。八世敬,字字敏,任大理寺丞。第十九世恩綿,字國楨,明初云騎尉常州守備。生于元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卒于永樂十年壬辰(1412)壽六十二。第二十世鼎臣,字旭明,處士,明洪武十一年戊午生,正統五年庚申卒,壽六十三,配狀元楊廷鑒侄女。公擇崇政地城南五十里土厚水廣而卜居焉,尊其父恩綿為遷常始祖。按:遷常者應是四世祖絢公,此處有誤。
豐西都家村始遷祖,第二十九世東純公率子儒德自從政鄉遷居郡東豐西都家村。東純,震公次子,字祖因,太學生,世襲云騎尉。配繆氏。公生于萬歷四十八年壬子(1620),卒于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壽六十四。按此處疑誤,生于壬子,卒于丁酉,年僅三十七歲。如按壽六十四歲計,應生于明萬歷二十一年癸巳。
第三十世儒德,字國良,東純公子。明崇禎十四年辛巳生,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卒,年五十六歲。配伍氏。
第三十一世興寶(長)、興賢(次)、興能(三)為儒德三子,分為三房。三百年來,綿延至今。讀者秀而文,商者富而豪,耕者樸而勤,聚族而居。村西有宗祠,今已不存。
陽羨長山統譜見有宋乾道八年王仲一創譜序,及道光丙戌光緒辛卯二序,未見概貌。
豐西都氏宗譜善述堂創修于民國乙卯(1915),共6卷。主修為大房三十六世三寶、三十七世阿三;監修兼經賬為三十七世圖正桂福,協修及采訪者有燦福、燦根、順根、燦金、金海;三十九世耀彬。印譜十八部,存祠堂一部。十七部領譜姓名如下:大房三十六世族長三寶、三十七世阿三、桂福、燦福、燦根、燦林、福廷、永福共八部;二房三十八世德培、正昌、盤朝、盤法共四部;三房三十七世鴻濤、祖德、金海,第三十八世生甫、洪大共五部。
為便于都氏尋根問祖,茲將有關名字開列如下:
大房三十九世:兆生,光緒辛卯生;和生,光緒戊戌生;和根,光緒辛丑生;洪生,光緒戊申生;洪根,民國元年生;洪坤,民國三年生;杏生,光緒癸巳生。
二房三十九世:耀彬;四十世浩生,光緒辛丑生;浩金,宣統庚戌生;浩坤,民國甲寅生;浩銀,耀卿子,字喜根;浩興。
三房三十八世德法,光緒乙未生;三十九世海大,光緒癸巳生;福名,光緒乙巳生;福坤,宣統己酉生;春生,光緒庚子生,民國乙卯卒;福生,光緒壬寅生。洪大,光緒辛卯生。四十世正福,民國壬子生;祥福,民國甲寅生。
常州都姓地名尚有:泰村鄉于家村委都家村,今屬鄒區鎮轄;南夏墅鄉都家村,因橋名村,今屬湖塘鎮南夏墅街道轄。
譜載從政、延政者,疑地名有誤。按從政鄉者即崇政里,今運村、前黃、政平、南宅相關村莊;延政鄉者即今湖塘、牛塘、盧家巷、鳴凰、南夏墅、坊前相關村莊。
茲查《中國家譜總目》第四冊第1911頁,全國館存都氏譜僅有二種:
(江蘇宜興)福城圩都氏宗譜八卷,清光緒十三年馀慶堂木活字本八冊。始祖天澤,元代人;始遷祖坤,字敦厚,明代人。有1916年續修八冊,二譜均藏國圖。
(安徽桐城)黎陽都氏四修宗譜二十卷,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植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冊,始遷祖朝儒,字玉選,號鳳嶺,明代人。譜藏人民大學。
上世紀七十年代,余在武進縣農業局工作時,曾在都家塘蹲點搞作物栽培試驗,與都正興、都解放君熟悉;后都解放君為中共青龍鄉黨委書記。今城鄉一體化,今昔巨變,當年景象,夢幻泡影。有此因緣,樂于撰文。
作者:吳之光
吳之光: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武進譜牒文化研究會會長。原武進地方志辦副主任,武進縣志總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