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歲時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傳統的仲冬佳節,亦稱“冬節”、“交冬”、“賀冬”、“長至”、“亞歲”和“一陽節”、“消寒節”等等。這一天,太陽光直射地球上的南回歸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乃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史記·律書第三》云:“氣始于冬至,周而復生”。故古人重視“冬至”,并大事慶賀。
翻開歷史文獻,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之盛典,先民們把“冬至”視為一年之歲首,在《周禮》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儀式,冬至為年!
漢代,“冬至”被列為令節。文學家蔡邕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四民月令》云:冬至“進酒肴,及謁賀君師耆老,如正旦。”冬至大如年也!
唐宋時代,“冬至”與“歲首”并重,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農、備辦飲食,享祀先祖……一如年節。”特別是祠部還放假七天以慶冬天大如年也!
明清時代,冬至皆襲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說,冬至日祭祠堂之風大盛。劉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賀冬畢,吉服三日,具紅箋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記載,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也有“長至……為國大典……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也是冬至大如年!
常武地區,舊時宗族制度嚴謹有序,有一套傳承近千年的族制定式。其中在冬至日祭祀祖先有著莊重固定的模式和議程,冬至日祭祖也成為各宗族最為隆重的族中大事。祠堂內設案供祭、焚香點燭、鐘鼓齊鳴、爆竹震天。族中各支各系論資排輩、先后有序,依次一一向祖先跪拜,以示敬重。現在常武地區城鄉間,宗族祠堂已不多見,因此冬至日祭祖儀式也中斷了半個多世紀。
近年來,隨著社會環境的改善,民眾自由空間的擴大,續修宗譜已不再是政府禁止之列,已還原并接納其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定義和范疇。因此,民間續修宗譜在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今天,在常武地區城鄉間又蓬勃興起,其范圍之廣、速度之快、數量之多、熱情之高超乎想象。在眾多熱心續修宗譜的宗族成員中,猶以定居海外、尋根心切的族人,長年泊居外地的本族后裔,具有較強傳統意識,奉獻精神、熱心公益事業的本族企業家,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對譜牒文化有足夠認識的族中文人,他們盼譜之心更切不惜捐資上萬、數萬、數十萬助修本族宗譜(祠堂),族中長輩、文人長年累月跑遍全國各地尋覓原譜、梳理族系、查找線索、補充史料,有的甚至跑到國外找回本族原譜。宗譜續修玉成后,頒譜典禮成為最重要的慶典儀式,按照舊時俗成,頒譜一般與祭祖日同期進行。因此,在冬至日舉行頒譜慶典成為當今續修宗譜家族的首選日期,當然也有選擇在春祭日(清明)期間、宗祠立祠日、始遷祖落地生根日作為頒譜日期的,而選冬至日頒譜的數量最多。據筆者初步統計,常武地區即將在二〇〇八年冬至時節頒譜的宗族有近二十家之多。其中有橫山橋陳氏、宋氏、梅氏、湯氏,凌家塘馮氏,潘家橋徐氏,洛陽蔣氏、姚氏,北夏墅姚氏,橫林姚氏,蔡屺孫氏,東安許氏,戚墅堰許氏、運村蔣氏等。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作為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已在民間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冬至日節氣符號已成為常武地區民族傳統文化上承下啟的紐帶。
作者:秦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