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小康社會的今天,走在武進城鄉的街頭路面,無論是鄉鄰碰面還是老鄉聚會,在相互寒暄過后,經常會探詢起一個共同的話題:“你們的家譜修得如何了?”“你們什么時候頒譜?”等等。家譜、修譜、頒譜,這些與人們久違了半個多世紀的詞匯,已經隨著“盛世修譜”的歷史慣性重又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譜牒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寂之后,正在以其獨具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武進大地拔土而起、噴薄而出。這一勢不可當的社會活動現象出現,原因何在?不能不歸究為這是中華儒學思想的自然延續和復興,地方傳統文化的回歸和重生。
家譜也稱族譜、譜牒、宗譜、世譜等,是有同宗共祖的血親群體,以規范形式系統記載本族世系的,以文字為主的圖籍。其記載內容包括姓氏起源、家譜來源、遷徙軌跡、家族生息、婚姻繁衍、世系世表、祖先像贊、族規家約、傳記行狀等。若從表面來認識,家譜充其量只不過是以家族為記述單位的小百科全書。把它擺放到史學、文化的層面上去認識和理解,卻遠遠超出了“家”、“族”的范圍。
毛澤東說:“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知道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資料。”江澤民說:“族譜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收集、研究族譜,有助于中華民族的團結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著名學者顧頡剛說:“我國歷史資料浩如淵海,但尚有兩個金礦未曾開發,一為方志,一為族譜。”這充分肯定了家譜在歷史、文化傳承中所具有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它對國史、方志的補缺功能,對人們思想、理念的教化功能,對儒學思想、地域文化的傳承功能,對地方歷史、人文研究的史料功能,是其他任何文獻典籍所不可替代的。
家譜的起源目前學術家眾說紛紜,從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考證,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魏晉南北朝重門閥、賤庶民,“有司選舉,必稽譜牒”,于是修譜之風興盛。唐中期以后,士庶合流,官修官譜,民修民譜,民間修譜之風更盛。趙宋一統,不重門第,以才學取士,于是,家譜從“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之社會政治功能轉化為“尊祖、敬宗、收族”之倫理道德教化功能。清乾隆年間協辦大學士莊有恭為武進莊氏宗譜作序,稱修譜有“五善”:本祖德也,親同姓也,訓子孫也,睦故舊也,又有大其焉者,則報國恩也(《毗陵莊氏族譜?卷首序》)。修譜“五善”之說,基本概括了修譜必遵之宗旨。
古代修譜繁興的狀況,全國以徽州、浙東、蘇南為盛,而蘇南又以常武地區為最。蘇南地區古代家族制度發達,家族活動活躍,人文薈萃,儒風蔚然,名人學者迭出,各家族修譜極其繁榮。《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中收錄了大量常武地區家譜,《中國家譜總目》代序一文中引用譜例82處,其中有常武地區譜例26處,引用率達31.7%。據筆者初步統計,常武地區在清代有大、小宗祠近2000處,每一宗祠必修其譜,如王氏“三槐堂”就有40多處,當時常武地區城鄉修譜總量達到近2000部。這樣的藏品數量這樣的密集程度是全國任何地方都無法與武進相提并論的。武進譜事的繁榮狀況一直維系到清朝末期。
民國期間,由于長期戰亂,對民間修譜有一定影響,但武進譜事仍然繁興。抗戰勝利,萬民歡騰,續修宗譜更掀高潮。新中國成立后,在左傾思想的影響下,修譜被納入禁錮之列。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家譜被冠以“封、資、修”之帽,付之一炬,化為灰燼,幾乎被推入萬劫不復之境地。
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環境的改善,政治觀念的轉變,民主意識的回歸,民眾自由空間的擴展,特別是海外僑胞尋根問祖、認祖歸宗熱潮的催化,以及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尊祖敬宗的傳統觀念在人們思想中的復蘇,民間修譜活動“春風吹又生”,終于悄然而起。武進的第一部續修新譜——《羊氏宗譜》,是由新中國成立前的武進縣前黃區區長羊宗達(新中國成立前夕移居臺灣),在20世紀80年代由臺灣去美國探親時,在美國一大學圖書館發現了《羊氏宗譜》古譜后,以高價拍照,復印后帶回臺灣保存。90年代初,大陸與臺灣兩岸關系松動,羊宗達帶譜回大陸,聯系武進盧家巷、常州、龍虎塘等地羊氏后裔共商修譜事宜,終于在1995年修成的。由此,開了武進續修新譜之先河。進入21世紀,隨著武進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并率先步入小康社會,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希冀,對纂修家譜的期盼心情日益強烈。2003年,著名的常州譜牒收藏家朱炳國先生和武進文史、譜學研究專家吳之光先生率先創辦了省內第一家常州譜牒文化研究組織,為常武地區的譜學研究、宗譜續修構建了學術平臺。由此,各鄉各村各姓纂修家譜的現象,終于成星火燎原之勢。據初步統計,自《羊氏宗譜》首開先河至今,常武地區已修新譜達280余部,其中80%是在2005—2008年期間修成。在2008年冬至前后續修新譜,舉行隆重頒譜典禮的就有20多部。“盛世修譜”這句古語在武進大地得到充分體現。
通覽已修的新譜,都較好地保留了古譜中的精華,同時將優秀的社會主流意識與古譜內容相結合,較好地體現出時代特征,并保持儒家思想的正脈傳承。在新譜的《族規》、《家訓》篇中,“五講四美三熱愛”、“八榮八恥”、“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內容得到了很好融合和體現,進一步完善了家譜的教化功能。《孝行》、《善舉》篇中記述本宗族人“尊老愛幼”、“捐款助學”、“見義勇為”、“濟貧幫困”等新人新事新風尚,這對和諧社會的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倡導作用。
“故土難離,鄉情依依”。武進城鄉民間方興未艾的修譜熱和海外僑胞的認祖歸宗熱已經自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推動譜事活動前行的同時,也在政府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建設武進的進程中發揮了一定的感情紐帶作用。武進萬綏(今已劃歸常州市新北區)系帝王之鄉,孕育了南朝齊、梁時期的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和兩朝共15位皇帝,37位宰相。蕭氏后裔興旺發達,遍及全國和海外10多個國家、地區。世界蕭氏宗親今已連續多年組團回故鄉尋根、訪祖。2008年11月,第二屆《中華蕭氏總譜》學術研討會在孟河召開,蕭氏宗親代表提出了先期集資8000萬元,在萬綏復建“齊梁皇宮”和蕭氏宗祠的龐大計劃,決心把萬綏建成一流的旅游基地,為蕭氏故鄉的建設作出貢獻。著名的泰國丁氏、世界劉氏、北京吳氏、香港趙氏等宗親來常州、武進尋根問祖,參加經貿洽談,受到市、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故土鄉親的熱情款待。
目前,武進的譜事活動更趨繁榮,方興未艾。缺憾是在行政上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在學術上民間的交流、研究平臺還不能滿足譜學研究的需求。研究地方歷史、人文,為社會提供信息服務,開展課題論證,著力地方文化傳承是國家公共圖書館的職能所系,責任所在。為此,武進圖書館為了把家譜這一優秀的地方文化、傳承文化發揚光大,傳承后代,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創新舉措。2007年末開辦的武進地方文獻展覽館,設武進譜牒展區,展出武進續修的新譜百余部,該展覽一年內接待參觀團隊近百批,約2萬余人次,獲江蘇省圖書館社科創新服務成果二等獎。2008年6月與常州市民俗研究會共同創辦集常武地區歷史、人文、傳統、文化為一體的大型季刊《譜牒文化》,得到市領導的高度贊揚,準備向省申報2009年度“創新服務成果獎”。2008年10月,由武進圖書館、武進文管辦、常州市民俗研究會等單位聯合發起設立的“常州市武進區譜牒文化研究會”,經過武進區文化局審核,武進區民政局批準成立。武進區譜牒文化研究會將以武進圖書館為活動基地,創辦具有武進特色的譜學研究中心、譜牒收藏中心(目前武進圖書館新譜藏量已居全國市、縣級館之首)、信息資源中心、海外尋根問根咨詢服務中心。
今日武進社會和諧、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生活小康,我們相信,武進民間修譜一定會取精存真、古今貫通,再創譜事輝煌,武進的鄉邦文化特色將會得到更好體現,武進的歷史和傳統將會得到更好弘揚和傳承。
作者:吳之光 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