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寬、廣茂的中華大地上,自古以來,家必有譜,族必有祠,宗祠是一個姓氏宗族神圣的殿堂,那是供奉著歷代祖先神靈牌位。每年都要在宗祠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同時也是執行家法族規的威嚴肅穆之地,所有宗族的重大事務都在宗祠進行。
凌氏宗祠座落于西林街道凌家村委,凌家塘村中,緊靠常金路傍,坐北朝南,是一座前后二廗中間一天井的古建筑,青磚瓦,梁畫柱。常州西門一帶也算得上有一定名望。前三間門前正門左右各設大石鼓一只,進門一眼便見的大橫匾“凌氏敦目堂宗祠”,左側為宗祠敘事廳,右側為儲藏室,后三間主要供奉凌氏歷代祖先神靈,祠堂有專人看護和處理日常事務,據家譜記載,當時公田約貳佰余畝,且管理有序,在布滿宗祠的江南水鄉,亦實屬罕見。
先祖湖州雙林禮公自洪武年間來任常州府尹,三年后,家入棹溝(今新閘上塘凌家塘)、董墅(奔牛、東橋村委、東林村)、雙揚(西林街道凌家塘)等處皆其后也,嗣后禮公弟緣公由名容縣主薄傳判常州遂卜居于堍南(西林街道馬家村委、小凌家村)、新坊橋、譚墅等處。凌氏宗祠究竟建于哪年,家譜中未有祥細記載。據上輩老人回憶,估計約有貳佰余年歷史,舊時每年清明六月十九日冬至,都有盛大祭祖活動,做佛事,請人講解,“宣卷”主要內容都是勸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儒家文化,每年一度的六月十九“敬天”活動,更為盛世,家家戶戶都要把做好的饅頭送到祠堂進行祭祀,熱鬧非凡,年復一年,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平地一聲春雷響,蘇南解放后,斗地主,分土地、分房屋,貧苦農民大翻身,凌氏宗譜分出其中二間給貧苦農民,其余房屋作為生產隊集體用房,一直持續到一九八五年,由于常金公路進行大拓寬,改善交通條件,因祠堂緊靠公路,為建設需要,無奈被拆除,門前一對大石鼓深埋于村西邊小深溝河東頭,就這樣,盛世一時的凝聚著先祖們的心血和智慧的一座古建筑風貌,從此就蕩然無存。幾經努力凌氏家譜玉汝于成,重建凌氏宗祠是本族人的心愿,但現因種種因素,一直未能實現。吾輩寄希望于后人來了確心愿,重現當時風采,乃一大杰作。
二○一○年八月十五日
二十二世孫凌產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