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吉《源流考》曰“凡姓氏,……起自盤古,終于大明,各各不同。至我時氏,是周秦以前皆無紀焉”。及漢有壽春令時苗,唐有鉅鹿王時溥,宋有高郵司理時丹邱,皆語焉不詳,更未涉及時一飛將軍及時纮始遷祖。此“源流考”未能溯源,未能循流,更無考也。
余不才,有幸于盛世主修常澄時氏宗譜。追本溯源,乃主修職責之一。為此,余查閱了史志典籍及電腦網上有關時氏資料,又細閱我時氏宗譜歷屆《序》,對我時氏源流略知梗概,對我中華時氏之源,常澄時氏之源之流、之祖居地分而考之。
一、中華時氏源淵考。據《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二人既不肯繼位,相互推讓,雙雙逃離孤竹國,投西伯候姬昌(周文王)。“及至,西伯卒”,其子姬發繼位,稱武王,立即發兵“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處?”『左右欲兵(殺)之,太公(姜尚)曰「此義人也」,挾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歸)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遂餓死于首陽山。”武王深為感動,遂將伯夷之后封在申國,成為諸侯之一,伯夷的后裔遂“以國為氏”,姓申,后申國為楚所滅,申氏仍享公卿待遇。有楚大夫申叔時之后裔,為別他族,改為時姓,此即時姓之始,當在春秋末年,居于楚地。
二、芳茂山時氏源流考
時氏經繁衍播遷,形成隴西郡堂。隴西郡時氏始祖為時桂。至北宋末,徽、欽二帝被金北擄,高宗南渡,時一飛公為將軍使,由隴西隨駕南渡,屢立戰功,卜居江南,子孫世襲其職,五傳而南宋亡。至“元末明興,一飛之后諱信者,佐洪武開基,詔封將軍,與吳貞,吳良澄江”,“卒于任”。有人誤傳為世誠公信是一飛公五世孫,從高宗南渡改元建炎至南宋祥興二年南宋亡共一百五十三年,一飛公之后五傳,累代世襲將軍職至宋亡即止。洪武初,明太宗詔封時信為將軍守澄江,世誠公信為常澄時氏始遷祖。
三、常澄時代祖居地考
閱原譜,澄江為成誠公任所,兩奶山為世誠公墓所,采菱溝為培德堂祠堂所在。則常澄時氏始遷祖居地在何處?明正統五年創譜之序曰:“茂茂山時氏者,起自隴西”。則常澄時氏祖居地在芳茂山采菱溝無疑,故祠堂亦在采菱溝。據清道光二十二年《武進陽湖全志》載:“元末張士誠寇常,吳良自江陰間道殲其援兵于三山(今新安陳墩山、馬鞍山、石堰山)”曾在石堰立水寨,至今石堰尚有一小村曰“寨溝”,同時曾在芙蓉雙廟附近與張士誠戰。世誠公當與吳良、吳信共同掌兵作戰,對三山、芳茂山、芙蓉湖之地形地勢非常熟悉。采菱溝處芳茂山東麓,三山之南、蓉湖西畔,而湖背山凹中顯突,藏風得水,乃勘輿學之謂風水寶地,先祖之察明矣,于是乃卜此地而居,后任所在澄江,亦不遠也。成誠公有三子,長曰旻,自采菱溝分遷武進陳墅;次曰昊,自采菱溝分遷江陰蘆墩;三曰昌,世守祖居,合族共建時氏宗祠于采菱溝,長、次兩房皆按時赴采菱溝祭祠堂,合族共修宗譜,至民國乙卯,始有陳墅、蘆墩建分祠之議,編支譜之舉。觀歷屆譜序及舊譜目錄,分遷次第,脈絡分明。世誠公卒于任所澄江,卜地而葬兩奶山,理亦通。后世分遷,其中分支徙先祖墓所兩奶山,亦孝義也。故培德堂時氏初稱芳茂山時氏。常澄時氏于明洪武初即卜居采菱溝,亦無疑焉。
爰為之考。
二十一世孫云彬
二○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