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氏永錫堂家譜第八次修于中華民國丁亥年,即一九四七年,距今已六十余年。滄桑巨變,山河新,我輩當今,續修家譜乃歷史重任,責無旁貸。故,二○○八年春后,仲錫等諸位先生擔綱,含辛茹苦,不計報酬,二易春秋,終于二○○九年冬修成新譜,譜成同嘆:聊愿矣!
一、確定修譜指導思想和基本準則
指導思想:以事實為依據,以原譜為參考,以自強為原則,承前啟后,傳承文明,突出當代,符合時代精神。要求新譜思路清晰,格式統一,敘述簡明,通俗易懂。
基本準則:
(1)堅持體制延續性。尊重既定結論,序、傳、紀文責自負,又不偏倚,并保持之脈承和史之完整性。
(2)堅持道德規范性。孝忠為先,善和為本,倡導社會新風。
(3)堅持男女平等。尤其是無子家庭,女子繼承,女子掛線,承嗣立愛,男婚女嫁,入贅立繼,入譜請譜,悉聽自愿。
(4)堅持權利平等。族內父母兄弟姐妹,不分貧富貴賤,不論地位高低,體現天下顧姓一家宗親之高尚處。
(5)堅持譜史客觀性。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大同世界,太平盛世,體現胸懷與氣魄。
二、尋根理脈
我們的老祖宗是誰,顧氏是怎么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修譜之時當須理清。顧氏是江南望族,顧陸朱張四姓之首,必有其源。通過修譜,敬宗收族,尋到祖根,理清一脈相承之繁衍,把天下顧姓歸宗,把永錫堂子孫歸宗,十分有意義。
我們做了三件事:
一理總脈,也就是大脈。體現一于公認結論:出自大禹嫡裔越王之后,《四庫全書》中收錄顧氏得姓考中有詳稽。
二理中脈。從歷史記載顧姓開始,勾踐13世孫閩君搖,封其子為顧余侯,顧姓從此開始,史稱顧姓正宗,顧氏主源。顧余侯29世孫顧野王,時在南朝時的陳朝,顧野王世居光福山,卒于陳宣帝太建13年。
三理堂脈。知顧氏堂號有:賜書、永錫、佑敦、源遠、光啟、永思、按山、敦睦、懷遠、凝徽、惇敘、重誥等數十堂族。我支為永錫堂管城洋湖尖支,實為顧野王之后,至宋有百六公,后自蘇州銅坑遷毗陵,其曾孫為重八公。我們細數祖脈,清楚永錫堂尊重八為世祖,至第七世蘭公、海公,分遷居洋湖尖,至今26世。
通過第九次修譜,清楚可見亙古而不斷,天下顧氏凝聚不息,代代相傳。大族望族,其源也深,其流也遠啊!
三、揚歷代先哲賢達,訓教子孫萬代。
修譜共語當今,心聲歸一:但愿顧氏后代“羽翼圣道,流芳百世”,這就需要繼往開來,以天健地厚的精神自強不息。所以,迫切需要把顧氏的傳統精神發揚光大。顧氏史可載、功可謳的先賢太多了,諸如宰相顧雍、畫家顧愷之、詩人顧況、禮部尚書顧鼎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思想家顧炎武等等,需要把一個個賢達志士功跡才能采集匯編,發給顧氏族人家喻戶曉,鞭策自己民,努力進取。
(選自《顧氏文化》總第二期)
顧儒英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