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多次看到范氏宗親在將自己或親人的姓名轉換成繁體時用錯字。姓是祖宗留給我們的,中國人有句古話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作為范氏子孫,如果把自己的姓寫錯了,那是多大的罪孽啊!然而這不能責怪范氏子孫連自己的姓都不懂,只因上世紀50年代的一場繁簡改革,使得許多60歲以下人都不清楚“范”做為姓氏解時的繁體字是什么。因此,我必須寫此一文,以正視聽。
一、簡化字的背景
許多人并不知道繁體在轉化成簡體的時候是采用多對一的方式,即多個讀音相同的字歸為一個字。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把“笵”字定為“範”字的異體字,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第一表“範”被簡化為“范”字。古代“範”、“笵”和“范”,是3個字,現在被并為一個“范”字。
把“笵”定為“範”的異體字還是很合理的,因為他們古代就是通用字。但將“範”、“笵”合歸為“范”,我就很不認同。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偏旁都不一樣,況且“范”要作地名和姓氏之用,此種專用義與普通義混淆在一起,久而久之,在沒有對國民進行繁體字教育的情況下,亂寫字就會層出不窮。
漢字一直是一個系統完整的信息載體,以象形為基礎,形聲字約占百分之九十,形符表義,聲符標音(有些聲符還兼有表義作用),所以在處理規范簡化字時應予以顧及才是。“范”與原“範”和“笵”的本義相差甚遠。那么他們的本義是什么?我們從《說文解字》談起。
二、“範”、“笵”和“范”的本義
1、“範”字
《說文》曰:“範軷也。從車,笵省聲。讀與犯同。”那么“軷”是什么意思呢?《說文》是這樣解釋的:“出,將有事於道,必先告其神,立壇四通,樹茅以依神,爲軷。旣祭軷,轢於牲而行,爲範軷。”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出車在外,一定要祭告那里的路神,在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堆土為壇,樹立茅束以為路神憑依,以犬、羊等為祭牲,置土壇之上,祝禱后,駕車輾過土壇祭牲,作為奠祭。以此象征與神結成了契約關系,此后便會道路平坦,任何艱難險阻都能夠克服。其實“範”字本意即為範軷,是一種祭祀路神的儀式。因為祭祀過程,車是主要的祭祀工具,且車輾過祭牲為主要關節,故“範”字、“軷”字之形符為“車”。由此可見偏旁部首對界定字義類屬所體現的科學性。
2、“笵”字
《說文》曰:“法也。從竹,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