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家譜網站一個個冒出來,家譜網、中國家譜網、百姓家譜……網上修家譜正文火慢熱。借助網絡技術,以前30年乃至50年才重修一次的家譜,如今可以隨時更新,不少年輕網民饒有興趣地上網尋根。
不過,仔細看看這些網站,大多數新建的家譜平均只有三代七人,曾祖往上幾乎都已“失傳”;而國外的一份網上家譜往往“擁擠”著上百人。據一項針對25歲到35歲年輕人的問卷調查顯示,“知道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名字”的受訪者只有50.37%,而“知道自己祖父做什么工作”的僅44.2%。對此,一位歷史學家說,網上修家譜引起年輕人關注是件好事,相信能促使他們更多了解自己的長輩、家族傳統和族系根源。
網上創建“家族樹”
對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這種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好奇心。但一方面,從前的家譜文獻大多仍處于“壓箱底”狀態;另一方面,年輕人對家譜很陌生甚至一無所知。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上海圖書館,在1996年底開設了全國首個家譜閱覽室,將館藏的近2萬種、20余萬冊、共計365個姓氏的家譜資料免費對外開放。截至目前,這個閱覽室已接待10萬余人,不過前往尋根問祖的大多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家譜這種古老的文化標志物搬上網絡之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家譜網是全球知名的家族網——祖先網的成員之一,總部設在美國,目前在中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意大利、法國以及瑞典設有網站。截至今年3月11日,全球逾850萬名用戶在祖先網上建了960多萬棵“家族樹”,涉及人名逾9.3億個,用戶上傳的照片超過1600萬張。家譜網雖然去年11月份才開張,但每天的訪問人數已超過10萬;其中,上海的訪問和注冊人數排在第二位,僅次于北京。
“家族樹”與中國傳統的家族氏系表異曲同工,只是趣味性地用一棵分枝長葉的樹對應家族的脈絡關系,每個人都是一根樹枝上的一片樹葉。用戶可將家族的譜系、家族故事等上傳到網,既可是文字,也可是照片。“樹”上不管有多少人,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己的獨立空間。身處全球各地的家庭成員都可登錄網站隨時翻查、添加、更新家族故事,相互之間還能在線互動溝通。“家族樹”建起來后,電腦系統會根據輸入的數據(生日或出生地等),發現不同家族的“交點人物”,提醒他們彼此可能有親戚關系。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加拿大歌星席琳?迪翁被證實和美國歌星麥當娜擁有同一祖先;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則被發現擁有愛爾蘭和德國等血統。
在英國,在線譜寫家族關系網絡Kindo上,幾十個國家的網民以13種語言修著家譜。
攀附名人認“祖宗”
但據統計,國內網民創建的“家族樹”,平均每棵只有7個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我”。在中國民俗中,祖制稱呼一般分九代: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也就是說,在網絡家譜上,大多數家庭自曾祖往上幾已“失傳”。家譜網市場總監馬越說,“家族樹”長大需要一個過程。在國外,平均每棵“家族樹”上有100人,因為那里的家譜網站經過20來年,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在國內,雖然目前還沒法讓“家族樹”縱向快速生長,但可以引導橫向延展。比如,在目前7個人的基礎上可以增添叔叔、姑姑和一些遠房親戚等,再加上他們的孩子。親情互動、記錄傳承是開設家譜網站的目的。
國內家譜網站自身的難題,是尚未找到成熟的贏利模式。國外這類網站通過提供豐富的歷史資料,比如人口普查材料、移民記錄、個人信息等,向用戶收取一定費用,利潤不錯。但這對習慣免費的中國網絡用戶似乎行不通,使得不少國外知名家譜網站進入中國后“水土不服”。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由于網絡家譜是開放式平臺,可隨時增添修改,因而虛假信息難免。如攀附帝王、名臣,有的李氏稱李世民為本家族始祖,有的張氏以張良、張飛為先祖,蕭氏則拉蕭何做祖宗,等等。
“真是證據確鑿,和歷史名人或帝王續上了家譜,也算認祖歸宗,是件好事。但若根本沾不上一點邊卻生拉硬扯地說自己是某人的后代,則無異于罵人。”安徽大學教授趙華富說,早在1919年,胡適先生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在為績溪旺川曹氏撰寫的譜序中發問:“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老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