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廟要重修了!消息發布后,記者決定到泰伯廟附近找尋一些有關泰伯廟的歷史資料。沒想到的是,經過一個多月的尋找,記者竟然獲得一個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結果:相關泰伯廟的一些資料被記者找到,同時找到是還有吳泰伯的一位嫡系后裔和幾乎近于全套的吳氏家譜。
泰伯后裔及家譜意外現身
泰伯廟重修的消息發布后,記者便經常抽空到位于下塘街的泰伯廟附近尋找有關泰伯廟的歷史資料。幾天前,一位年紀在六旬的女士聽說記者是來找泰伯廟的資料的,迎上來稱自己有關于這方面的資料。當該女士拿出她的所謂的資料時,記者驚訝地發現,這本封面用白紙重新裝訂過、內頁呈黃褐色,且有多處蟲蛀洞的手訂本竟然是泰伯后裔吳氏家譜《至德志》!她說,她本來并不想張揚的,但聽說政府要重修泰伯廟,她也應該為此做點貢獻。在與其交談中,記者得到,她竟然還是泰伯的嫡系后裔。據悉,該女士姓吳,名賢萍,是泰伯的111世后裔。而她的父親吳福盈,也就是泰伯的110世后裔還曾是泰伯廟的代理人。據吳女士稱,泰伯無后,他將他的“王位”傳于仲雍之子,泰伯的后裔均為仲雍之子的后代,而她是仲雍之孫叔達長子的后裔,為嫡系后裔。她稱,關于這套祖宗傳下來家譜,聽長輩說可能是在清朝統譜編纂時重新編撰的。
泰伯后裔秉承謙讓精神
家住泰伯廟前1號的吳賢萍女士是泰伯111世的后裔,盡管是泰伯的“龍脈”,但她從沒有聲張過,也沒有將私藏的《至德志》示人。她說盡管無錫借泰伯之名,將泰伯文化等搞得轟轟烈烈,但她只想過過平靜的日子。她此次“拋頭露面”主要是由于政府將要修泰伯廟,她想為自己甚至是蘇州的祖先貢獻一份力量。她說,事實上,泰伯與蘇州也是有很大的淵源。她說,幾乎所有南下江南的皇帝祭奠泰伯都是在蘇州泰伯廟進行的,一些現已佚失的欽賜匾額以前也都是存在蘇州泰伯廟的,而且蘇州城也是由泰伯的后裔闔閭所筑。這些在《至德志》里都有記載,所以蘇州更有必要保護關于泰伯的文物,開發泰伯文化。
除了《至德志》里有關泰伯廟“興建志”及古廟平面圖紙的記載,由于其父親吳福盈曾是泰伯廟的代理人,泰伯111世后裔吳女士還存有大量的關于泰伯廟的歷史資料。有泰伯廟的民國三十六年吳縣政府的“土地所有權狀”及附圖;有1952年8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火災保險保險單”;有1952年吳福盈將泰伯廟出借給泰伯小學校白用的義據等等。
泰伯家譜史料豐富詳實
這位泰伯111世后裔家藏20多本家譜,近于全套,小部分在“文革”時佚失。這些家譜都夾在兩片木板之間,收于專門藏家譜的小柜中。由于家譜統譜編纂的年代較遠,家譜的紙張呈黃褐色,邊角已經破爛,內頁也有許多的蛀洞。
家譜的第一卷開篇是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時,欽賜給泰伯廟御筆親書的“至德無名”四個大字。隨后,為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時在泰伯廟御筆親書的“三讓高蹤”字跡,乾隆歷次下江南遣大臣祭泰伯廟在家譜上都有記載。這些記錄的紙張均為印有紅色祥云盤龍的皇家用紙。
家譜中有關于蘇州城筑城的記載,《至德志》卷六記載:“陵志無錫古勾吳地泰伯舊國其城在今梅里鄉自泰伯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此周敬王六年闔閭始城姑蘇而遷都焉。”
家譜的第九卷為吳氏世系圖。據記載,始祖一世為泰伯和仲雍,“泰伯太王長子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之者千余家立為吳泰伯”。在家譜上,可以看出泰伯無后,泰伯后裔均為泰伯之弟仲雍一脈。
關于泰伯廟和泰伯墓,《至德志》上也都有記載。《至德志》卷之六記載:泰伯墓一在吳縣靈巖山之麓一在無錫縣東皇山,還詳細記載了靈巖山泰伯墓的方位、碑文等等。在《至德志》卷之三里有泰伯廟的詳細圖紙以及“興建祠廟志”等。
《至德志》還有許多像這樣的關于泰伯及后裔的史料。那么,這套《至德志》的真偽以及它對泰伯的研究,甚至是對蘇州的影響將留給專家研究,本報也將繼續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