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過程中,認識并處理好"家譜與文化"、"傳承與創新"、"主任與主編"的三大關系,才能為打造精品譜牒創造必要的前提。那么,造成當今譜牒文化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眾所周知,文化通俗,是走向大眾化、社會化的必要前提。但唯有通俗,而沒有精品,就會使文化俗不堪言,走向庸俗。而成語典故、語法、修辭、邏輯,是語言文字的生命力所在。瀏覽去年報載江蘇省高考優秀作文,盡管作者的構思立意不錯,也能文通句順,但記敘性文章竟難以找到一個比喻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當今新編的史志和家譜,語言文字上有明顯的兩大缺陷:一是削弱了人文精神,二是降低了文學特色。例如,史志把大量屬于會計學、統計學的材料都塞了進去,如果這樣,那中國人的史志肯定不如美國人的好,因為你的科技水平及創造能力不如他呀。又如,寫人只寫簡歷,而簡歷既沒有人文精神,更沒有文學特色,只不過中國人的簡歷體現了為中國而奮斗的歷程,美國人的體現了為美國而奮斗的歷程罷了。再如,家譜中人物傳序,寫簡歷不說,人物的中心內容就是"個人奮斗,事業有成",因此上不掛祖宗,因為祖宗是封建人物,掛了也不光彩;中不掛家庭,恐怕眷戀家庭,胸無大志;下不及子孫,小孩子教育,交給老師得了。這樣既無大家庭,也無小家庭,這還叫家譜嗎?
兩句經典的語言,最能體現這一文化特色,這就是"貧下中農上講臺,三山五岳齊喝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這一特征,嚴重影響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下面再舉幾個例子說明:文革期間,大家批判"讀書做官論",這句話據說源于孔老夫子的"學而優則仕"。可常人哪里知道,批判者斷章取義,只及一點,不及其余。原句應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這樣"學習優秀了可以去做官",可就有點望文生義了。如果下句理解成"做官優秀了,就去學習",那天下的昏官、庸官肯定高興得不得了,這是他們所夢寐以求的。實際上,這里的"優"意思為"優裕",全句為"學習后還有充裕的時間,就可以去做做官;做了官還有充裕的時間,還需要多多學習"多么精辟,多有啟迪,可與"讀書做官論"有什么相干?孔老夫子代人受過,誰叫他這么偉大呢?以至二千多年后仍"惶惶若喪家之犬"。
在我所得的心儀已久的《武進地名錄》中,有一份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下發的如同"圣旨"般的紅頭文件,答復武進地名辦公室關于"埄"(電腦暫無原字體,即為"降"字右半邊)的讀音和解釋,文件在在承認"沒有方言用字的調查材料"后,提供了如下的意見:"'埄'應讀為jiang,即升降的'降',可以解釋為土質差。"并且提倡今后用升降的"降"代替"埄"。作為中國的文字改革委員會之成員,應是常識非凡,至高無上的。現在竟妄下斷語,無知至極,倒可謂"改革創新",名符其實。而武進地名辦奉若神明,能得到國寶級的"文字改革委員會"青睞,真是榮幸之至。另外又如,本人看中央電視臺節目,"再接再厲"的"厲"不經意中先后看到寫錯了四次,浙江大學副教授段懷清在百家講壇講《白蛇傳》時,竟創造出"恍然無知"這一詞語來。這終于使我恍然大悟:中國的國情就是如此。
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文化現象呢?原因種種,但首要原因是文化主流轉型造成的。中國的傳統特色主流文化為"文史型"文化,經歷了近代的磨難,在外國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后,被迫轉型為世界主流文化
"科技型"文化。現代社會,文科與理科哪個更有優勢,當然是理科,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恐怕連工作也難以找到,道理很簡單,研究歷史有飯吃嗎?原因之二是什么呢?中國有句俗話,叫"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這話非常有哲理,但必須把握兩個度,一是恰當的力度,二是適當的時限。彎鋼筋和搖船的原理就是鮮明的例子,如兩個度失當,"矯枉過正"必然極端化。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反對文言文,無疑是正確的,但一打打了幾代人,幾乎把老祖宗傳給我們的傳統人文打光了,根本談不上很好地繼承與發展。第三個原因是文人地位下降,定位無格。文人與文學幾乎成了"迂腐、麻木、虛假、腐朽"的代名詞。"文言"代表了封建,西裝、旗袍就是資產階級,因此白話文人自然成為政府的幕僚、輿論的喉舌,造就了"撰文之人不作主,作主之人不撰文"的時代特色。封建文人,其晉級門檻高得驚人,其文學功底厚得可觀。文化一轉型,矯枉一過正,文人肯定是屬于"迂腐"的代名詞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說明成才的途徑很多。如今最有影響力人才有兩種,一種是學術型人才,一種是管理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也叫權力型人才。毫無疑問,管理型比學術型還吃香得多。他們最善于揣心理,談生意,跑市場,算經濟。如今的中考、高考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使大批青年學生成為知識分子。但要注意,知識分子決不屬于文人,文人倒還可說是知識分子的一員。為什么,因為理科是主流,文科主要是為理科服務的。于是,會說大白話,會說官樣話是必然的。舊中國的文人可謂鳳毛麟角,如今的知識分子是普天蓋地。因此,知識分子不僅不能自命清高,還必須學會推銷自己,如何推銷自己呢?也是有秘訣的,這就是:官要跑要,文要嫖抄,話要時髦,事要做少。多琢磨權術,少研討學術。如何推銷,要先學會包裝。要知制服魅力靚于身材魅力,職務魅力優于人格魅力,靠山助力大于打拼實力,臺前秀力強于臺后苦力。第四個原因是人文精神游移。寫"忠孝節義",封建思想,現在不忠不孝不節不義,無所謂。寫"革命斗爭",不與時俱進,與"和諧社會"主題不切。就寫"和諧社會",恐不至于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吧?
可見,中國傳統文人的缺失和社會文化的轉型對語言文學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毫無疑問,直接影響了當前的修譜工作,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如今我們必須強調:語言文學既要有大眾化的廣度,又要有精品化的深度。打個比方說,生活用品必須要大眾化,而原子彈是決不能大眾化的。只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高精端的工業和科技,不被八國聯軍打敗,哪才是怪事呢!
因此,要修出精品型家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功底,是根本不行的。只有走出這個誤區,才能見到光明。同時,在修譜語言使用上給大家一個忠告:文革話忌說,假大空少說,時髦話慎說。
總而言之,編纂者只有熟讀家譜,研究家譜,精通家譜,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才能打造出精品譜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