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劉氏
安泰劉,章王后⑴。先世追萬馬⑵,明初即出侯。兄弟雙進士⑶,科第開頭籌。邑城有相國,閣老顯風流⑷,一蒂八瓣艷,一樹千條柳。運開十二固⑸,科舉六七九;綿延一十四,裔村百有九⑹。儒經震山左,功名百余侯。
【注:1、據(jù)《安泰劉氏族譜》記載其為城陽王劉章之后。2、據(jù)《安丘百家姓》考載:元末自棲霞萬馬村遷居安丘安泰村。3、明中后期,劉希孟、劉希龍都中進士,開明朝兄弟同中進士之先河。4、“北海三玉樹”之劉正宗,明末進士,清朝定鼎后其再次出仕,順治十四年,一品考績期滿,晉少傅,兼太子太傅,被稱作閣老。5、劉氏自安泰遷居城里后,居十二固,即十二戶,其塋在十二戶北原,故劉氏家族五世遷居十二戶此支開始起家,后創(chuàng)成名震山左望族。6、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清末民初安泰劉氏后裔已分支全國一百零九個村。】
峰山李氏
峰山李,峰山里,李里古同運開基。道家仙翁擇穴地⑴,九朵蓮花并蒂始⑵,功名科第九世起⑶。出源直追樂安郡,元宦裔孫爭伴君。高士縱囚人情事⑷,科第迎門驚文曲。七門⑸興盛子孫望,綿延進士一十四⑹,德澤福祿莫與比,鴻儒巨宦星辰列,門庭顯耀百圣旨,八珠山⑺崖年年喜。
【注:1、據(jù)《安丘百家姓》記載,峰山李始祖十一公葬于峰山。某日大雪封山,一道士欲至村西道觀而駐于家門前,因道不通,被阻村中。李公見道士白須攬胸,目光神眩,拂塵飄浮,已是仙風道骨,忙延至家中以食之數(shù)日。道士謂言:觀此方,德厚無子。若者,吾為子卜一佳處,富貴惟子擇之。李公言:他鄉(xiāng)人,得子孫繁衍足矣。須富貴何為?雖大雪漫野,然地靈俱顯,隱然隆起處,似有霧氣迎面,遠遠目至,如九朵蓮花并蒂。道士輕拂霧氣,引李公至山半,指一穴言:子歿可葬此。后李公如其言即葬于此地,即今峰山李氏九蓮山祖塋地。2、“太子師”李漋云:峰山位于輝渠鎮(zhèn)李家溝村南,故又叫南山,此地樹林茂密、古木叢生、山壁陡峭、怪石林立,峰山四周,有九座山峰,隱隱如九朵蓮花。3、九世中進士者為李遷梧,然此公前亦有成名者,然未有遷梧名聞。4、李遷梧任大同知府時,年前將近,其放囚歸家過年,一時驚動朝野。其碑稱:公嘗縱囚如期而歸。5、峰山李三世七子,故稱七門。然明末家譜序中卻未有此說,只有一門、三門、五門之說,此七門是后來俗稱。6、峰山李氏從明中至清末共中十四名進士(含武進士),成為安丘望族三四百年。7、峰山李氏七門中以大門做官最多,其在明中卜居田莊,創(chuàng)出大門望族,其塋選在村東八珠山。族人說八珠山沿路崎嶇,術士曾言,每一次路沿倒下,即有一名進士。】
凌河孫氏
凌河孫,朱虛郡,出源迷,今難尋。邑東徙邑西⑴,卜居靈子溪⑵。青龍?zhí)ь^望⑶,白虎憨地眠⑷。術士南游識寶地,文曲迎架南開氣。一苗七株參⑸,武官及二品⑹,文儒柏森森。一鳳東南飛⑺,東武衍望根⑻。一脈四學士,重臣屬統(tǒng)勛。四庫全書留美名⑼,渠邑同族皆攀親。
【注:1、據(jù)《安丘孫氏族譜》記載,明初一世祖公美占籍邢戈莊,二世占籍凌河村,互為凌河孫氏的同來。2、據(jù)《安丘縣志》(明)記載,凌河原名靈子溪或靈子河。3、凌河東側即牟山,古稱安丘山,為道家著名的仙山之一。安丘山因名或為安丘國,是為夏商時期少昊后二十八方國之一。古有安丘之姓,漢時尚有安丘望之,為時之經學家。4、此指赤埠嶺。三國名士管寧、邴原之墓即卜于此。5、凌河孫氏自明末清末出七名進士。6、清初孫康周為武官,及二品。7、明末孫氏適劉必顯,其孫即劉統(tǒng)勛。曾孫即劉墉。皆為清中大學士。8、自孫氏適劉必顯,其次即出仕,生子劉統(tǒng)勛起共四世皆朝中重臣。9、清初孫自務,名聞山左大學問家,其著作《讀禮竊注》入《四庫全書》。】
南門張氏
南門張,藝文邦。漢臣裔,祖張良⑴。明末開基業(yè)⑵,文化起帝皇,貞接老少兩三張⑶。印創(chuàng)齊魯派⑷,九州美名揚。進士明清七⑸,舉人貫九鄉(xiāng)。開基涼水灣⑹,寶地數(shù)千幛。名儒巨匠起,三派根自長,尋根濰左峽山陽⑺。
【注 :1、漢初重臣,曾輔佐劉邦打下天下,名相。2、明末時出過進士,從而出仕為官,成為明末安丘城名門望族。3、老三張即為張貞之伯叔及父,皆為時之著名大學問及金石家。少三張是指張貞三子。4、少三張時,齊魯印派至此成為名震全國金石大派。5、南門張氏明清共考中七名進士。6、明末時老三張居涼水灣頭別業(yè),戊心制世和做學問,成為山東文從的交流之所。7、南門張氏追源至高密高戈莊。明初一世祖兄弟二人遷居青州府,一居濰河東高戈莊,一居濰河西。】
虎林馬氏
虎林馬,駿兩匹,一支筆花⑴黃膘妒,一支杉樹⑵的盧欺。惠起傳弟懋⑶,懋起傳文煒⑷。起家艱辛路,理學冠山左。一日三西出其門⑸,二派四龍貫東西⑹。詩文著青郡,撰史山左稀。方志傳家遠⑺,一門盛京師。
【注:1、東關馬氏自五世馬冀時遷居安丘東關。到六世時生子二:一為馬惠。一為馬懋。分二支創(chuàng)二堂。其中馬惠創(chuàng)筆花齋。其因就中馬惠夢見毛筆開花。2、馬懋一支創(chuàng)成杉樹底。其因此支馬所居在一棵高大杉樹下。某日術士游于東關,指此而言:觀此樹童童如車蓋,根至南壇灣,日后必能創(chuàng)成大族。3、馬惠長大成人教弟馬懋學習。4、馬懋成年后,恰馬惠子文煒出生。未及周歲而馬惠歿。懋懷抱馬文煒教五經四書,煒后成為巡撫。5、與馬文煒同學者韓必顯、辛應乾,三人皆成為巡撫。所謂一日三西:是指不同年的同一日皆任命為陜西、江西、山西三地巡撫。馬懋成為明中知名的教育家。6、“筆花齋”出馬應龍和馬從龍,“杉樹底”出馬云龍和馬夔龍。都是明末著名大學問家。7馬氏家族從馬文煒著《安丘縣志》后,先后有多名馬家族人修過史。至馬步元時發(fā)展到修志最高峰,名聞朝野。】
東關曹氏
東關曹,望族豪,一龍一鳳起⑴,騰翔南阜橋⑵。二吉兄弟攜手進⑶,文宦巨匠起雄魂。百朵蓮花池中放,千尾錦鱗暢逍遙。青云右邊起塋地⑷,霧雨風輕起波濤,明清兩朝七進士⑸,十一舉人臥齋聊⑹。
【注: 1、明中曹一龍、曹一鳳,二人親兄弟皆中進士。2、曹氏家族在南埠上有一別業(yè),修建十分精美。清時膠州高鳳翰來安丘常居于此達十幾年,晚年為自己號曰:南埠老人。3、清初曹貞吉、曹申吉皆中進士。二人皆劉正宗外孫。因外祖父之過皆受累,清初著名大臣、詩人和詞人。4、曹氏自五世曹騰起,遷居安丘,其祖塋選在青云山西側。預示青龍高揚,家族興旺。5、東關曹氏明清共出過七名進士。6、從明中至清末,曹氏共有十一名舉人。因為東關曹氏分堂號時常有軒而名,故有臥齋之說。】
壽陽王氏
壽山王,福澤長,八世起福海⑴,九世美名揚⑵。留居雹泉文泉涌,分支龍山華章長⑶。史詩譽九州,教育世德堂⑷。千名秀才讀書勤⑸,萬家學子出賢良。侯官遍十縣,名聞泰山旁。
【注: 1、據(jù)《安丘百家姓》記載:八世王玉,字至寶,拘亭于西園水面。泉名福海,左為壽山,故自號曰海山公,此為壽山王氏崛起祖。2、王玉之子八人,皆為時之名儒宦臣。其中王大平,明中進士,官至大名府知府,政聲清聲卓著。3、明初壽山王氏一支分于九龍山陽,卜居宋官疃村,未幾世而成安丘文儒名宦大族。尤以文著,王筠為此支。4、九龍山王氏為教育世家,其可與安泰劉氏、峰山李氏、東關馬氏相比。自王馭超著《海岱詩略》百四十卷起,自己執(zhí)教,四子二進士一舉人,后繼不乏名人。5、龍山王氏讀書人極多。每春秋大忙,村村秀才讀書,耕作人喊馬鳴,一派課子農桑盛景。】
圈子王氏
圈子王,子孫強。出河北,離棗強。卜渠西,天地皇。汶水繞塋過,玉帶攜波浪。望支西關風臺旁⑴。一支涌出四進士⑵,舉人邑中堪稱良。家廟擁七槐,號曰槐蔭堂⑶。豪宅堪比十笏園⑷,不信遙訪牟山陽⑸。
【注: 1、據(jù)《圈子王氏族譜》記載:圈子王氏一支于明初分支西關,占居風臺陽,一門四進士數(shù)舉人,清末有“張馬曹劉風臺王”之說。2、王業(yè)弘,明中進士。清中王壽長中進士,清末王敞、王敟兄弟二人同中進士。3、據(jù)《安丘百家姓》載,業(yè)弘建家廟于巨槐樹下,巨槐共七株,魏魏高聳,枝葉繁盛,廟居樹蔭下,故分支堂號:槐蔭堂。4、業(yè)弘高宅富麗,做工精密,石條全部軟磨,光滑如鏡,古有“西關風臺王,渠丘坐高堂”之說。《安丘述略》云:可比濰縣十笏園。5、業(yè)弘之四子永祚遷居牟山之陽置別業(yè),生子王琳,不久病逝,永祚之三兄皆嗣一子承。皆為西關分支。】
逄王周氏
逄王周,望古州⑴,術士指點擇穴地,鳳凰紛飛鳴啾啾。進士一,舉人九,鄉(xiāng)耆巨富三十九。祖居宏大古槐巷⑵,創(chuàng)成山左一巨族⑶,東周西秦美名久⑷。九不九,久還久,風水源頭松齋柳⑸,眾仙踏荷月飲酒。
【注: 1、州指州國,亦淳于國治。2、指清初分支城中大槐樹巷。3、山左銘志大家李煥章在《逄王周氏原傳引》中云:逄王氏周氏在渠丘者,為山左巨姓。4、東周即逄王周;西秦指高崖秦。時皆安丘境。清末民初兩族皆依德國人能出國深造成為一時中國級醫(yī)學家和科學家。5、周若水,號云石先生,甚是有名,與南北巨匠交流,山左成佳話。晚年居城東陋巷,手植松數(shù)百,夜聞松濤聲,自題:松濤,人稱松濤先生。】
牛沐辛氏
牛沐辛,依佛根⑴,鐘鳴傳自遠,聲聲含翠金。五世功名起⑵,六世駿馬奔⑶,崛起官一品,自此入華門。結親邑望族⑷,枝繁衍三郡。云飄千里傳佳話,御封林里蕩清音⑸。
【注:1、辛氏家族依牛沐寺。2、辛樂,舉人,官河教諭,遷榆次知縣;辛童,進士,官至山西僉事左參議。3、辛應乾,原名子厚,官至山西巡撫,兵部左侍郎,晉工部尚書。4、《安丘百家姓》載:辛氏起后先后與壽山王氏、安泰劉氏、峰山李氏、東關曹氏、稿街王氏、高崖秦氏、南門張氏皆有姻親。5、辛應乾卒后,葬城西南近戈莊北原,墓為御封林,塋前有欽賜圣駕祭葬備。】
后疃趙氏
后疃趙,鳳尾翹。始祖令安丘⑴,途中駕鶴遙。落地景芝里,運開八支涌大豪⑵。世代商賈樂逍遙,進士二⑶,巨商九,商官官商輪流走,文武雙代滿京師⑷,五百年旺根傳不朽。
【注:1、元末,始祖趙太平令安丘。2、四世分八支。3、趙炬,清初武進士;趙錄績,清末進士,著名詞家。4、趙錄績,清末著名詞家,名震京師;趙錄俊,清末武官,因通逮賽金花而名揚天下,入京戲。】
汶陽陳氏
汶陽陳,屬名門,進士寶公史無載⑴,重開典籍現(xiàn)陽色,一只獨秀傲不群。三支皆一宗⑵,上追一人身,東西龍鳳墳,南北虎豹紋,異彩紛呈籠紫云⑶。
【注:1、《安丘百家姓》載:陳世寶,明成化舉人,后中進士,官至御史。2、原籍薊州,上祖徒棗強,明洪武初年文武道三公遷居安丘,道居石堆、武在陳家埠、文在陳家老莊。3、族人云:陳世寶與陳正言成化立碑時,塋中升紫云。】
北門楊氏
北門楊,北門長,北門北去百步楊⑴。靈水潤蒼茂,枝葉迎風堂⑵,子孫南北闊,賈文東西良,昭著陽門濰水旁。
【注:1、北門楊氏自洪武初年遷居景芝北門外,時北門未立,其南行百余步。2、楊氏至清時改堂號為迎風堂,后楊際云果中進士,官至后補知府,有“神君”之譽。】
庵頂高氏
渤海高,安上來⑴,祖居東關外,運開祈祀崖⑵。擇塋崖陽坡⑶,汶水翻蓮花。進士一名結九族⑷,文典兩部傳家遠,北風勁吹拴馬臺⑸。
【注:1、庵頂,古名安上。2、村北祈祀崖。3、高氏從東親遷居安上莊后擇塋地為祈祀崖南坡。4、高可法,明后期進士。為時之聞人,官至戶部員外郎,先后與朱聊張氏、高戈莊張氏、安泰劉氏、逄王周氏等皆有姻親。5、村中街北側有可法故宅,門東側有一巨石臺,傳為進士拴馬臺,目前高氏有馬臺支。】
埠上朱氏
埠上朱,凌溪居,皇裔后⑴,將門出,進士三⑵,舉人數(shù),才子聞人恰好五,譜序碑志皆上品,古學上追賴策祖⑶,一枝華筆走青郡⑷,書法文章傳千古。
【注:1、《安丘百家姓》載:朱氏一世祖朱廷器,追源為朱虎,明皇族之裔。時為北京后宰門護衛(wèi)首領,封諸城王府莊之地,后調膠西莊郎鎮(zhèn)守尹。因將軍犯地名,遭滅門之禍。一世祖連夜逃至安丘姜家莊,即今朱家埠。2、朱策,字次方,咸豐進士,官至渠縣知縣;朱寶晉,字錫三,官至昭平知縣;朱典,字經堂,光緒恩科進士,候補州判。3、朱策是朱氏興族之重要人物,其后輩人才多出其手。4、朱策、朱寶晉皆時之文學大家,一枝筆走遍青州無出其右。】
朗溝于氏
朗溝于,出東海⑴,明自斥山來西遷⑵,輾轉磨難卜居安,開基龍河右,鳳祖鳴岐山。清朝家族聞,桃源容九天。民國涌大才,皆把科學研⑶,八景皆有在⑷,人杰巨靈顯。
【注:1、于氏乃漢于定國之后裔。2、自斥山寨遷安丘龍河之右。周樹標在《五修族譜序》中云:斥山于氏為東海名門,馬朗溝于氏始從斥山徙籍于茲。3、近現(xiàn)代出過于道文、于美文、于師謙、于桂發(fā)、于耀文等許多名著全國的大家。4、《安丘百家姓》載:馬朗溝古有八景:無根漢柏向陽開,雙井澄清絕塵埃;虎臥西山吞臘雪,龍盤北嶺鼓春雷;將軍解甲歸回去,仙子攜琴出洞來;最愛金峰高百丈,墨溪一帶繞蓬萊。今不知所存幾何。】
召忽鞠氏
兄弟三,元末遷⑴,擇靈門,尋平安。上追東萊鞠⑵,下衍七大川,分支晏峪寒⑶,杜氏起家勉,支崛武進士,榜名位居三⑷。三不三,三還三,探花一名冠南山⑸。
【注:1、據(jù)《安丘百家姓》記載,鞠姓始祖文錫、文清、文周三人系登州府黃縣北馬東野雞(冶基或野極)溝人,元末徙居沂邑東北之召忽莊。2、其共同近祖就是生活在公元四世紀中葉的東萊太守鞠殷。3、清初西召忽鞠振世由西召忽遷居晏峪村,后來這一支鞠氏分創(chuàng)出望支,出過鞠殿華兄弟知名人物。皆得力于杜氏。一個弱女子承擔全家,供三子皆成人,實乃敬服。4、鞠探花。5、鞠殿華,字彥邦,號秋亭,安丘晏峪村人,清末大將。父惟醇,配古河孫氏生殿華。道光辛卯科武舉,清道光十五年會魁,欽點一甲三名武進士(武探花),授二等御前花翎侍衛(wèi),選直隸古北口提標前營游擊,升陜西延安府參將。至今南部村人提到探花仍津津樂道。】
濰右黃氏
濰右黃⑴,峽山陽,分支外城里,黃氏崛起始。進士二⑵,舉人一,五生七,一代文豪屬禎祖⑶,安丘古志以其基⑷。文聲動京師,列派稱黃李。擬騷十八篇,秦松結文集⑸。出仕向天誓,楸鳴如龍吟⑹。無奈不逢時,一生不得志⑺。
【注:1、據(jù)黃氏譜載:明朝初年,江南人黃公從淮安府遷居安丘卜居城東四十里稱為黃家營村,是為安丘當今黃姓人始祖。因居濰河之西,故稱濰右。2、明中黃禎、清中黃綬。皆進士。3、黃禎,字德兆,號海野,亦號北海野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史學家,其作品《北海野人稿》入四庫全書,《耕石詩稿》、《原峰寨記》名聞朝野。4、安丘古志稿在其卒時已完成前四卷。5、黃禎晚年居黃家莊秦松之蔭,建造別墅。秦松相傳為秦時故物,邑人曹錫田后游于此記有《十里溆古松》一詩,其詩序中稱:松粗十余圍,高尺許即分四枝,廣平如掌,可容七八人坐臥,又稱別墅石刻很多,內記熙寧九年蘇軾過此時松不及十圍僅三寸。黃李,本李黃。黃即禎,李乃李舜臣,明中大儒,合稱山左李黃。6、明嘉靖丁酉年秋,黃禎應詔北上京師為官,經行青州館,在館內雪宮中得知“鳴楸”之事,樹鳴如牛哞,甚是怪異,遂前去敬酒,因感而誓詞,于是楸鳴乃止,于是作《鳴楸行》。7、兩次進京為官兩次被辭,皆天意焉。】
宅灣郝氏
郝宅灣,郝宅灣,風水絕佳隨水轉,進士一,清官二⑴,清末岐黃一神仙⑵,名滿諸安高,外加都昌縣,家傳書法古稱絕⑶,財源浩蕩滿東川⑷。教育成一派,書聲滿云天。
【注:1、郝敬修,清聲卓越,有“郝公綢”之譽。郝慎行,微服私訪,甚得民苦。2、《安丘百家姓》載:郝玉崑,清中人,因醫(yī)學高明,譽滿諸安高,外加都昌縣,人稱“河西神仙”。3、郝敬修,不但是一名清官,也是一名著名書法家,在清時有洛陽紙貴之譽。4、郝氏節(jié)家有方,至清末是景芝鎮(zhèn)有名富裕之族。這些富裕之家均靠經商而起,遠近聞名。】
景芝馮氏
景芝馮,根源盛,追源起,冶源馮⑴。山左名門望族,分支百年不衰,清初卜居景陽城⑵。先祖世農桑,以文繼家盛,清末馮學士⑶,清廉卓政聲。
【注:1、此馮氏是臨朐冶源馮氏,始祖馮裕,明中期聞人。2、清初,六世遷居昌樂,旋自昌樂遷居景芝城。3、指馮爾昌,進士,官至一品光祿大夫,光祿寺卿,清末著名清官直臣。】
東郭竇氏
東郭竇,大超凡,系出薊郡⑴,子灑九川。占籍密州東郭里⑵,清時分支安丘南。五代奮接大學士⑶,文聲政聲徹塵寰。東皋伴君命多舛,圣駕南巡公在前。被譽天下文官祖,足稱一代帝王師。南方弟子三千員,文聲激蕩二百年⑷。嘉慶同窗出其門⑸,一虎伴一龍⑹,繁花秀樹御門園。
【注:1、據(jù)譜載,元末,竇氏三兄弟由河北遷居山左。而竇光鼐在《先府君行狀》言:先世山海關人,屬薊郡。2、竇氏一支遷居諸城城東郭,著名東郭竇氏自此始。3、竇光鼐,少時居郭家埠,功成遷居高家莊。4、數(shù)次江南學正和考官,其文才甚高,精研秦漢唐宋名文學大家,作文必與其一比高下,有“南朱北竇”之稱。5、竇光鼐曾師嘉慶帝。6、一虎指竇光鼐之子竇汝翼,曾與嘉慶帝一起師事其父。】
濠里王氏
濠里王,源登州。出棲霞⑴,適安丘。初居東門濠溝里,四世分支東泉陽⑵。四支分四派,子孫遍五縣十八鄉(xiāng)。襟三山二水,占城南山龍鳳呈祥。父子耕筆,完一代才子⑶;學子勤勉,成書香門堂。
【注:1、元末明初,王氏自棲霞大王莊遷居安丘城東濠溝里居。2、四世生四子,分四支,遷居城南東泉里,即今小石泉。3、王士瑤、王孟煦父子二人皆時之詩人和文壇名家,晚年孟煦居縣府南宅,著書著文。其詩風直追漢唐,餐云馭風。其字米顛相似,一時洛陽紙貴,名著青郡。】
藁街王氏
藁街王,居城中。元末南遷⑴,出自淮陽⑵。始祖軍籍大同⑶,歸來占籍東南坊⑷。五世家業(yè)顯,七世起大觀⑸。東安泰,西峰山,南邊壽陽王氏顯,這邊王氏三分天。首創(chuàng)汶陽三教堂,清心道人成神仙⑹。
【注:1、元末大亂,始祖王氏帶妻子兒女渡河北上,占居安丘城東北坊。2、王氏本淮安府山陽縣西湖嘴上人。3、明洪武王氏始祖初年軍籍山西大同,4、始祖歸來占居城東南坊。5、五世王嘉謨,七世王永楫祖孫二人皆中進士。6、王訓之《清羽客王公事略》記載,其父居王家樓。其字密藏,生而穎悟,性淵默,寡言笑,讀書輒了,過目不忘,幼與至親秭夫曹貞吉及伊之昆弟同學,均顧不及,眾以致力功名,而其獨不屑。惟遠游登萊諸峰,探山水名勝,歸里未幾,即私詣昌樂縣塔山廟中尊道人傅太全為師,道號“清心”。 王訓云:其死之日,天降玉棺,坐而殮焉,面如生然。觀者塞途,玉棺幾不能前行。自日側發(fā),引至墓前而日沒。忽而天色大明,光亮如白晝,司燭者未及履事而如電光閃閃,燭影熒熒,遂藉以終穴事。其葬次年有從海上歸者,見其東去。其逝后數(shù)年,又使人送到廟中成化瓷器百余件,事近怪然,遂有長生之說。庖人徙眾取舍之,忽逢盛暑,碗盛食物,在房中數(shù)月而色味如初。】
南壇灣韓氏
南壇韓,河洼分⑴,上追源,昌黎郡⑵。占籍城南始逢春。七世必顯成巡撫⑶,二周清末駿馬奔⑷。灣中清波起蓮花,錦鱗如扇三五群。文儒巨子貫明清,邑冠名流屬岱云⑸。府侯至丘觀圣景,夜伴松濤聞龍吟。越幾步,星作芯,對月蒼茫駐印臺⑹,賜神自在天地心。
【注:1、南壇灣亦稱作南塘灣。韓朋桓所著《韓氏族譜》記載,一世棗強公,因避兵馬戰(zhàn)事,明初從北直真定府棗強縣遷居安丘東南二十五里河洼里,遂為安丘人。是為河洼韓氏。2、石堆韓氏派出昌黎,是為遼寧義縣韓氏后裔,無知何年遷居棗強。3、韓必顯,字用晦,明隆慶丁卯舉人,戊辰聯(lián)捷成進士,授洛川縣知縣,擢御史,降照磨推官,歷太仆寺丞、南戶部郎中,尚寶司司丞,升尚寶司少卿,順天府司左通政,右僉都御史,升陜西巡撫,誥授通奉大夫。4、韓仲荊,字二周,清同治癸酉舉人,清光緒庚辰進士,山西高平縣知縣,卓異加一級特用同知,歷充壬午、乙酉、已丑、辛卯、甲午山西鄉(xiāng)試同考官,敕授文林郎,誥授奉政大夫。5、據(jù)《安丘述略》記載,南塘灣崖附近,韓岱云是鼎鼎大名文學家,曾為當?shù)孛魉べp。6、韓氏所居處印臺之地,著名安丘古八景之一:印臺月色依依見。】
浯陽李氏
浯陽李,古產邦⑴。追隴西,屬大宗。初居濰河右,明中分支石雞陽⑵。占居城東南,天降英才,地中聲雷,甘泉出腳底⑶。柳滿堤,花滿畦,四時春色,山一帶水,一派千載畫卷。七子成七鳳,育人城南七里河⑷,清初學子懷其師。
【注:1、安丘《浯陽李氏族譜》記載,始祖李某為避“紅軍”亂,遷居景芝于戈莊,為于氏之役。李始祖卒葬本村南塋,此后幾世無考。至李秉時方才入籍,遂將李秉尊為一世祖。2、石堆,古名石雞,是觀天象之巨石堆,在城東十里處。3、李際明,字幼安,號白水,先地方官,后升京官,文學家、詩人。其生之日,其門前地中忽有聲如雷,其父異之,遂為細究,得泉一眼,味極甘冽,稍疏之流為溪,父為此更加鐘愛際明,因自號所居之地名為甘泉。4、李惟敬晚年其歸故里,求“不得治國,正宜修身”。與其李際明等七子朝夕相伴,攻讀圣賢,設館七里河,一時名滿安丘。】
相家里張氏
相家里張,出清河,追張良。明初科第興,張氏開先河⑴。土木朝野驚,翰公來定鼎⑵。平安隱居故里,課子延師明訓。明清以文興家,一時多少俊杰。
【注:1、張祖厚為其序言:自張翰登明正統(tǒng)甲子順天舉人,聯(lián)捷成進士,開安丘明朝科第先河,授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升江西布政司左參議,為一代名臣。2、土木之變,其與同臣一起殺奸臣,明朝穩(wěn)定。“信未至京,翰即先廷臣上疏郕王,請族誅振。時振親信馬順、王毛侍于郕王前,翰遂于忿激之余,舉御杖擊殺之,與御史陳鎰籍振家,并振從子等盡割于市,因而直聲動朝野。”】
荊山劉氏
荊山劉,籍五槐⑴。開村始,植酸棗⑵,立志族門走皇臺。清初望族九老首⑶,孫輩二舉人,名門望族自此開。成名族,樹成王,詩風傳家遠,文章醉世長,鳳凰常聚荊山陽⑷。
【注:1、五槐,指劉家河崖頭原名五槐村。原來村邊植五棵大槐樹。2、明末清初劉氏遷居五槐村,在村東有一酸棗樹,劉氏人精心呵護,以祈子孫興旺。今樹成巨3、劉儼,十三世,進士,居渠丘九老之首。4、劉儼及其三孫皆時之文學大家,南來北往大家常聚崖頭莊。】
藜閣劉氏
藜閣劉,追木榮⑴。初居昌樂,南分安丘,清初成望族,渠西一名劉⑵。一進士,三舉人,項北相望,遂為衣冠世胄⑶。星火中原,追隨中山,劉公名滿安營二丘⑷。
【注:1、據(jù)《藜閣莊劉氏族譜》記載,始祖昆玉三人,于大明天啟年間自諸城木榮里遷居昌樂隋家莊,后登科配高氏生子四,自定居于安丘西鄉(xiāng)北境藜戈莊(今后李戈莊)。2、一進士,三舉人。3、于麟閣在同治劉氏族譜序中云:衣冠世胄。登甲乙榜列成均,游膠庠者,項北相望。4、大革命時期,此族一名為劉思綬者,參加由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山東一帶較有影響,晚年寄于林野,以詩詞自娛。卒后,葬于昌樂祖塋,沿途朱漢等地皆設路祭,哀聲遍野。】
柳溝宋氏
柳溝宋,祖世名,可追火縣令⑴,起自京城東,分支淮陽足稱雄⑵,占籍赤埠呈紫色,當有異人全國名。東溝西溝出均祖⑶,一只“禿筆”冠山東⑷。
【注:1、據(jù)《宋氏族譜》記載,嘉靖間,濰邑祖塋中有一石碑,是為元朝所立,文多已剝落,砌以蒼苔,字壞十之八九,而年號不可認,從文中可知一世祖某仕元任北直火縣知縣。2、濰陽宋氏出過多名進士,是當時的大族。3、宋均,解元。4、宋均中元后,見友來祝賀,自撰席棚楹聯(lián):“四節(jié)腿量完省會,一枝筆抹倒山東。”成為佳話。】
礪埠鄭氏
傳家遠,礪埠鄭⑴,上追春秋滎陽鄭⑵。一世國祖?zhèn)髅烂牵源松阶鬅o二鄭。崇祖玄祖振西東⑷,俊祖西來居土山⑸,三世家族賴德祖⑹,家族顯耀因帥隆。一分去南居,濰陽留清聲⑺;一分滎陽,一卜新鄭。兩支皆出虎符將⑻,天下山河任我行。
【注:1、據(jù)《山左鄭氏族譜》記載:鄭國有功,食邑于薛。后從薛遷至渠丘,置家于“濰水之東,礪阜之陽,曰梓桐村”。2、唐朝開元年間,追封鄭國為滎陽伯,從祀朝廷。3、一世鄭國,字子徒,官居水工,至圣先師孔子弟子。4、鄭崇,字子游,少為郡文學史,至丞相大車屬。漢哀帝時,經高武侯傅喜推薦,任尚書仆射。5、鄭俊于南宋中期遷居土山,為土山鄭姓始遷祖。6、鄭衍德,元都元帥,為鄭氏家族高官,其后裔有在河南者建成望族。7、《濰坊文化三百年》載:鄭板橋為玄后裔。鄭板橋在五十七歲自敘中稱:板橋鄭,自蘇州遷來,祖上堂號原為“書帶草堂”。并且興化東城外建有“書帶草堂鄭氏宗祠”。東晉末年鄭氏苗裔由安丘東部遷居京口一帶。明時,興化民遷天津,蘇州民遷興化,鄭板橋祖上即是這次遷民。鄭氏居于北城內的汪頭地。因此可以說,“鄭板橋為鄭玄后裔八九不離十”。8、衍德子潤玉,襲山東省東路都元帥;溫甫,襲軍萬戶。皆金銀虎符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