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觀海衛鎮,有一座古橋,名叫沈師橋,這里有一個說法:走十里路,都不用問姓氏,大部分人都姓沈。
沈姓,是慈溪的第六大姓,族人多達6萬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師橋沈氏家族的歷史,就是從這座橋開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去年4月,沈師橋專門成立一個師橋沈氏續譜委員會。時隔百年后,沈氏后裔重新續譜。
如今,這項工作終于完成了。
百年前中斷的家譜
師橋沈氏決心續修
60多歲的沈先生是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告訴記者,這次的續譜,起因是來自舟山的一封信。
1992年,舟山的一位老先生,給沈師橋的族人寫了封信,說自己當年從慈溪沈師橋搬走,子孫后代取名字一直按輩份行字排列,現在后續的行字該怎么接他不知道,于是寫信求助。
收到這封信,沈氏族人很尷尬:他們自己也沒家譜,更沒見過師橋沈氏的老家譜,對輩份排列是一筆糊涂賬。
給老先生的回復,就這么耽擱了下來。直到有一次,沈師橋一次同學會上,有人提供了線索——家里有本老家譜,可以去翻翻看。
于是,一本1913年的家譜,終于被大家找到了。
從序言來看,1913年,師橋沈氏大宗祠的一個管事沈高生,看到咸豐年間的老譜僅剩了2套半,為了家族一脈能留存后世,于是出資翻印了1000套,又安排師橋沈氏各房續修家譜。
而家譜中說的“咸豐年間的老譜”,是指1851年,族人沈凌颿和沈春華第五次修家譜。
見到沈姓老人
先問太公的名字生肖
根據這本家譜的記載,師橋沈氏的始祖,乃是南宋初的明州市舶司,沈恒。
當年沈恒在明州市舶司任上退休之后,相中了蘆葦濕地風光的鳴鶴北鄉,作為養老之地。
乾道六年,63歲的沈恒為了開化民智,開設“海隅書屋”,親自教授講學,自任塾師,附近學子紛至沓來。
淳熙十三年,為了方便學生上學,沈恒捐資在館前建了橋,稱“沈師橋”。
自此,師橋沈氏家族慢慢壯大,發展成了十二大房,包括亮東、亮西、明三/明三一,明六,明十,明廿五,杲東、杲西,恭房倫二房、倫四房、明四六房、倫五房。
家譜的脈絡理清了。接下來,續修家譜,也變得順理成章。畢竟目前大家能找到的最晚的一本家譜,也就是這本1913年的家譜了。之后雖然也有族人做續修工作,但并不全面。
去年4月開始,師橋沈氏族人組建了師橋沈氏續譜委員會,開始了百年后的續譜工作。
這些工作人員,最大的76歲,最小的45歲。他們走訪了周邊30幾個村莊,從老年活動室開始找起,發現姓沈的老人,就從他們太公的名字、生肖問起。
一塊塊小碎片,終于拼成一張大圖。他們將每戶人家多代的信息進行組合,同時借助了上海家譜閱覽室、浙江全國家譜總目錄的輔助,經過2年的調查,慢慢顯現出了整個沈氏家族的宗譜。
截至六月底的調查,師橋沈氏已經收集到了1.5萬人的資料。很可惜的是,杲東、杲西、倫四房、倫五房的譜,還沒找到。
在家譜上找到爺爺的名字
上海文史館長老淚縱橫
這次續譜,老人們還開發出了一個查詢系統——沈先生和族人,將跨度800多年的家譜文字一一輸入電腦,做了一個檢索系統。輸入太公輩的名字,或者住所,就能找到自己家屬于哪一房。
這個系統,理清了部分名人的歸屬。比如沈鈞儒,就屬于明六房,是師橋沈氏嘉興分支。
在調查中,大家還有一個發現,已故的香港明星沈殿霞,也是師橋沈氏后代。她的爸爸叫沈賢祺,屬于杲西房。
沈先生說,這次修譜,大家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還特地把老譜中的老祖宗的圖片都掛在了櫥窗上,經常會有人來看。
續譜中,他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我終于知道我從哪里來了。”上海文史館館長沈祖偉,在明十房的老譜上找到了他爺爺的名字。這位掌管文史資料多年的掌門人老淚縱橫:“這是我收到最珍貴的資料。”
他特地把家人的信息傳給了續譜辦公室,好寫進家譜里。
還有一點,傳統上,修譜都是著重于男性,女性生下后信息就斷了,但這次修譜特別把女性資料也進行了收集。
這幾天,委員會的老人們還在梳理老譜的文字。他們說,下一步,打算將新修的家譜在明年重新出版,預計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是1913年的版本,中卷代表民國時期,下卷是最新收集的內容。
除了出書,他們還打算成立一個沈氏聯誼會,讓沈氏的祖孫延續800多年的香火,互幫互助,一脈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