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姓談氏,列全國姓氏第212位,人口約41萬,占全國總人口千分之零點三三,主要分布廣西及蘇、滬一帶,常州市區姓氏列第59位。源出有三:一是子姓,殷微子啟之后,傳國至36代談君,為楚滅,子孫以祖名為姓。二是姒姓,譚子國,今山東濟南東龍山鎮,為齊滅,子孫改譚為談。三是己姓,古郯國,今山東郯城,為越滅,子孫改郯為談。郡望二:廣平,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東南;梁國,今陜西韓城縣南。
遠祖唐代長洲縣尉談戭(音yǎn),字令公,曲阿(丹陽人),開元進士,詩人。孫談弘謨為白居易女婿,乃回汴梁(開封)。
本宗始祖壽齋公諱信,汴梁人。宋翰林院博士,扈駕高宗南渡,卜居無錫城中小婁巷。子孫散居蘇、浙等地。無錫壽齋公宗祠始建于明天啟壬戌,今已不存。額曰:“汴梁源遠”;聯曰:“經術儒宗,世傳隱德;勛華政績,代有偉人”。
十世諱仲,字思肖,明萬歷間自無錫遷輞川里,為輞川一世祖。輞川里即郡東北三十里巨鎮鄭陸橋也。鎮東南有施家巷村,河南、河東為談氏村落,約百余戶,四百數十人。毗陵談氏支祠,明代末年建于城中白馬三司徒巷(今市中醫院址所在)。輞川祠始建與毀圮失考。清咸豐初年,十世孫季豫公諱濟和率堂侄子寬重建十余楹,經營數年,毀于庚申(咸豐十年)洪楊之亂,民國丁丑(1947)重建。
無錫統譜于明天啟由七世諱縉,字敬義創修。經清順治庚子、康熙丁丑、嘉慶丁巳、咸豐戊午諸修。咸豐庚申之亂,祠譜均毀,各支分修。輞川談氏于光緒丙子另立支譜,民國丁丑(1947)為二修也。今為三修。橫林鎮伍百塘岸村(河坂灘村委)有談氏六、七十戶,為輞川分支,今亦合修。
談氏代有名賢:唐詩人談戭;宋談鑰,撰《吳興志》;明末談一鳳,無錫人,禮山知縣;子談愷,清嘉慶進士、兵部右侍郎加右都御史,進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明清之間史學家談遷,著有《國榷》等書。當代名人,著名遺傳學家、復旦大學副校長談家楨;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常州人談鎬生。
欣逢改革開放,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修譜正當其時。談氏諸族賢發起續修,邀余為序,余欣然允之,樂而為之。
余以為當今續修族譜,意義重大:
第一,續修族譜,是尊祖敬宗收族,增強民族凝聚力之要事;是搶救歷史文化遺產譜牒之急事,是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之大事。時不再來,機不可失。
第二,續修族譜,是弘揚傳統道德,建設和諧社會的系統工程的一個子項目,雖然沒有納入國家規劃,是民間行為,民間文化事業,卻也為海內外華人和大陸同胞所重視所關懷,正在風起云涌,競相進行,高潮迭起。
第三,續修族譜,有利于充實和提升我國社會科學資料寶庫的內容和質量。譜牒與國史、方志為我國史學三大支柱,同源分流,共存互補,互相輝映。譜牒是人口遷移、群體遺傳、教育、戰爭、民俗、社會等多種學科的資料寶庫,素為學術界和文史界所重視。
本屆續修,既要傳承優秀傳統,又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必須注意三點:
第一,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摒除封建宗族主義,貫徹執行中共十八大精神,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民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服務。堅持自愿原則,貫徹男女平等;既要依法合理,又要考慮民俗習慣,達到和諧團結的目的。
第二,要堅持譜牒的性質與定位,是“平民史冊”和“百科全書”。必須做到“三個結合”和體現“三大特色”。一是親情與鄉情結合,重視村居、街坊、學校、古跡,生態環境資料搜集整理,體現鮮明的地方特色;一是宗譜與村志結合,體現改革開放,社會發展、滄桑巨變、城鄉一體化的時代特色;一是血緣與地緣相結合,從族人文化、職業素質與地方行業(五匠、特長)等等體現宗族特色。
總之,學習他人的經驗,發揚自己的特色,集思廣益,精益求精,后來居上,必將修得更好,成為常州譜苑新的奇葩,為常州譜牒文化事業增光添彩,作出新的貢獻!是以為序。
公元二〇一三年歲次癸巳清明之吉
八五老人 吳之光謹撰
【注】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武進譜牒文化研究會會長,原武進地方志辦副主任、《武進縣志》總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