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我們一行三人在浙江瑞安文化部門的同志帶領下,冒著淅淅的春雨,來到了位于浙江瑞安山區的平陽坑,尋訪我國唯一流傳千年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作坊。此次成行,得益于常州圖書館的楊欣先生。曾在去年我們先后聯系過幾次,沒有下文。這次順道去瑞安一打聽,馬上落實行程,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木活字,是四大發明術之一印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在八世紀前后已很盛行。元大德二年(1298年),王禎曾用它印書。自元明清各代,流行非常廣泛。在我國印刷史上,木活字的重要性僅次于雕刻木版。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發掘的元代經書,都是木活字印刷。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原始的手工印刷術,也只能進入博物館了。但歐洲在十五世紀初,也吸收了中國的木活字印刷術,從雕版到金屬版的過度。據說這一傳統工藝千年后還在使用,所以一定得以觀之。我們來到了印刷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整排明清建筑,木板門窗,板壁隔墻,青磚砌地,山間的小溪從門前流過,傳來嘩嘩的聲響。三間老屋中就是作坊,從里不時傳出排版聲。從散落在案上的木活字來看,是選用梨木、棗木、黃揚木等材料,在木刻塊上寫字再刻成陽版,然后逐字鋸開。平整修契一致,裝入木框內(書籍尺寸),行間隔以竹片塞緊,避免在印刷中產生移動和重疊。印刷作坊的主人、也是最后的傳人王超輝先生,為我們示范手工印刷的全過程,真是大開眼界。
木活字印刷,現在除了極少數用于家譜的印刷外,別無他用。因為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太多,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步伐了。在這里,這一絕活也只能作為鏡中花,供人欣賞而已。千年的木活字印刷術,何時才能展示你的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