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系指中國歷代封建皇朝解送糧食至京師或其它地方的運輸。它起源于秦始皇攻匈奴時,百姓"萬里從軍,千里輸糧。"漕糧之制起于兩漢,盛于唐宋,延至明清,辛亥革命后統征貨幣,廢除漕糧。
古常州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漕運"歷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蘇,河川縱橫,湖泊密布,北環長江,南抱湖,東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帶湖,有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形勝甲于東南,故常州成為"三湖襟帶之邦,百越舟東之會"的交通樞紐。
從隋唐開始,大批漕糧運輸接濟北方時,常州成為轉運賦糧中心,開始每年轉運百數十萬石,以后逐步增加到300萬石,宋時最高達700萬石,故常州有"自蘇松至兩浙七閩數十州往來南北兩京,無不由此途出"的重要地理位置,是"貢賦必由之路"。唐元和八年(813年)常州刺史孟簡為加強江南漕運,疏浚了孟瀆(今孟河)于常州西北引長江水南接運河,以利漕運。宋代,在常州專門設立了江浙、荊湖、廣西、福建路都轉運使司來承辦漕運。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間,自宜興北涇湖至常州疏治了荊溪(今南運河),而成漕運通渠,自此宜、溧一帶的漕糧船皆由此而運。明弘武二十六年(1393年)常州府就糧米實征533515石,占全國實征總數的2.16%,接近廣西、云南兩省征糧數的總和。明正統五年(1440年)為解決常州漕米儲存,在武進懷南鄉運河南建西倉,儲武進縣漕米,在陽湖東直廂運河南建東倉,儲陽湖縣漕米。在清代,常州仍是京師賦頁最重的地區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進全縣共有糟白糧船120科艘,停泊在西門城外永豐里大王廟一帶,后泊延至白家橋一帶,直到道光初年。
15世紀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時,大興圍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澇。20年造田3.7萬畝,使芙蓉、陽湖、臨津湖逐漸縮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豐,水位失調,使以湖水為主的常州變成了以江水為主,由于運河年久失修,長江流沙淤塞嚴重,北運漕糧的覆船沉沒事故不斷。到清朝后期,山東境內運河大部淤塞,漕糧無法從常州轉運。道光五年(1825年)試航海道運漕成功,常州這個中轉逐步東移無錫。從此專以海運,常州與運河漕運的二千多年歷史才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