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話說張姓
張王李趙遍地劉——人們在談論中國姓氏的時候,往往這樣概括前五大姓,把張姓列為諸姓之首。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近年根據人口資料考證,張姓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即世界上張姓超過7800萬人。這一研究成果表明,張姓人口略少于李姓和王姓,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
二、得氏青陽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此說正確地敘述了張姓的來源。《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又云:“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于此可知,青陽就是玄囂,他所居的“江水”,東漢應的注為“古江國也”。其地望在今河南省正陽縣東南大林鄉涂店附近。青陽的兒子揮,與顓頊同是黃帝子孫,而顓頊為帝時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陽),所以,揮任弓正(監管制造弓箭的官)應在顓頊之時,活動地點在濮陽。揮所觀之弧星,即弧矢星,共9顆,在天狼星東南,其中八星如弓形,一星像矢,在大犬、船尾兩星座內,很像上弦的弓箭。揮經過許多夜晚觀察,受到啟發,終于制成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確實有很大的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字本義為弓上弦,引申為開弓、長弓,與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關。
三、發展壯大
張氏還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時期,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即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所說:“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解張的子孫又世代仕韓,而韓國自平陽南遷后先都宜陽,又遷禹州,最后遷至新鄭,均在河南境,所以,這一支張氏在戰國時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
此外,據《讀史方輿紀要》載,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此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據《三國志·魏志》載,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世居馬邑,成為大姓。金、元時期,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凡此種種,都為張姓增添了新的屬員,使之成為擁有眾多人口的大姓。
四、初創輝煌
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后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君臣,君臣生趯(tì),趯生路,其孫日抑朔。至三卿分晉,張氏事韓,韓相(張)開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漢太傅留文成侯。(良)生侍中辟疆及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馬金。金生陽陵公乘千秋,字萬年。千秋生尚。尚五子:壯、贊、彭、睦、述。壯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漢司空,世居武陽鍵為。皓生宇,北平范陽太守,避地居萬城。宇孫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漁陽郡守。平生華,字茂先,晉司空、壯武公,二子:祎(yī)、韙。祎字彥仲,散騎侍郎。生輿,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生次惠,宋濮陽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陽。”韙,晉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六世孫隆,太常卿,復還河東,后徙洛陽。
五、再展雄姿
張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各門望族。《廣韻》列出張姓的郡望為14個: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鍵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都,河內、高平。《張氏譜圖》則云:“有四十三望”。張氏在中國姓氏中是郡望最多的姓氏,這說明張姓在全國分布非常廣泛。
六、遷徙遠播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例如,河東(治今山西永濟縣西南浦州鎮)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之,吒之在隋時任河東郡丞,自范陽徙居河東臨猗,傳四代有張嘉禎,在唐玄宗時任宰相,嘉禎之子延賞在唐德宗時任宰相,延賞之子弘靖相憲宗,時號“三相張家”。始興(治所在曲江縣,即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傳三代有張九齡,唐玄宗時任宰相,天下謂之曲江公。馮翊(yì)(治所在今陜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字文紀,東漢時任廣陵太守,曾孫翼,字伯恭,任蜀冀州刺史,子孫自鍵為徙下都,傳到德言,生策,策生張仁愿,唐中宗時任宰相。吳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篙第四子睦,字選公,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蜀郡,裔孫顯,任齊廬江太守,傳七代有張鎰,唐德宗時任宰相。清河東武城(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北
)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徙張歆(xīn),歆弟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至彝,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傳四代有張文瓘(guàn),唐高宗時任宰相,文瓘弟文琮之子張錫,武后及溫王時任宰相。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常山景王張耳之后,世居鄚(mào)(舊讀mò,地名,在河北省任丘),裔孫張文蔚,唐哀帝時任宰相,張濬(jùn,浚的異體)于唐昭宗時任宰相。中山(治所在今河北定縣)張氏,為漢北平張倉之后,世居中山義豐,裔孫張行成,在唐太宗、唐高宗兩朝任宰相。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繁水,裔孫張大安,唐高宗時任宰相。汲郡(治所在今河南衛輝市)張氏,世居平原,裔孫鎬,唐肅宗時任宰相。鄭州(今屬河南)張氏,裔孫張亮,唐太宗時任宰相。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張氏,出自張耳第十五代孫張烈。敦煌(今屬甘肅)張氏,為魏金吾將軍張恭之后。
據《臺灣省通志》記載,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居古田之梅溪,后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后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七、民族融合
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數民族。如烏丸、匈奴、羯、契丹、女真、白、苗、彝、瑤、黎、壯、侗、高山、阿昌、藏、土家、蒙古、布朗、朝鮮、滿、回等。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八、古代名人
張姓源遠流長,枝繁葉茂,名人輩出,不絕于史。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城父(今河南郟jiá縣東)人張良和陜西城固人張騫。張良為韓國舊貴族后代,曾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中,后于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輔佐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留侯。河南蘭考縣城西五公里曹新莊火車站西南側有張良墓。張騫奉漢武帝命曾兩次也使大月氏,溝通并加強了中國與中亞各地人民的友好關系。西漢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杰出的張姓人物,均出自南陽,一是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精通天文歷算,創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一是著名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被后人譽為“醫圣”。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圣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治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祖,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十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延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瀚、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涼國,傳四代七王六十三年。南北朝時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yóu),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末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人才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yuè)、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sui)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zhuó),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瓘,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hù)、張為、張碧、張志和、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五代時南漢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陜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陜、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耒,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玨、張世杰,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埜(yě)、詩人張翥(zhù),畫家張渥(wò)、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昺(bing),明代還有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愛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宋有農民起義道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禮部尚書張伯行。川楚白蓮教起義領張正漠;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
九、近代英豪
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勛、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抗日英雄張自忠、張學良、張治中、張培梅。革命家張聞天、張云逸、張達志。周邊英雄張祥、張金佩、張巨恩。等等。
十、海外英杰
移居海外及香港的張姓華人,出涌現出許多杰出英才。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云礁;1986年1月12日隨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藥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先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院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文萊,張民為文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文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香港,有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正,為香港十大富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