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譜牒文化上,譜牒的源頭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譜,一般是記錄普通人家的世系,牒,一般是記錄帝王家族的世系。當然,由于戰亂和其他的天災人禍,能流傳到現在的已經很少。譜牒,是一種以特殊形式記載的家族發展史,對譜牒的編纂和研究構成了我國古代譜牒學,成為社會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每部家譜,都可以為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興替以及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教育學等研究提供大量第一手的重要資料。它雖然記載的是一個同宗共祖的家族的繁衍生息情況,但透過家族這一個滄海一粟卻可折射出整個社會的歷史發展。數千年來,編修家譜,研究家譜,已形成中華民族之譜牒文化。編修家譜,成為一個家族的大事。家譜常常與國史、邑志并列而受到各個家族的重視我,素有“譜以傳信,優史也”之說。國有史,州有志,家有譜,成為中國歷史文獻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有著一套完備的家譜纂修制度。一部完整的家譜,記載著本家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還記載著與家族有關的重大歷史條件,記載本家族的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名勝古跡;記載著一定歷史時期本家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研究家譜,既能了解一個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軌跡,又能了解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我們要研究普通人的歷史,不能不依賴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浩瀚的家譜遺產。家譜的珍貴由此可見一斑。
常州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人文薈萃,儒風蔚然?!敖酱胁湃顺?,各領風騷數百年”。明代《永樂大典》由“兩腳書櫥”陳濟總裁??官劣⑿厶祈樦盼念I袖,文武全才。有清一代,南田現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今文經學派,學派林立,幾度輝煌。近代有盛宣懷開洋務風氣之先,錢振锽為江南一代大儒。當代文壇、學壇、藝壇如吳稚暉、趙元任、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李公樸、史良、劉海粟、呂思勉、洪深、吳祖光、高曉聲等等,更是名家輩出,享譽中外。自晉迄晉約1700年間,文人學者達155姓2259人(見《江蘇藝文志?常州卷》),可見常州文風之盛!文風所扇,刻字印書技術相應發達,家譜刻印技術相應發達,家譜刻印事業發達,常州成為江地地區刻印家譜煌中心之一,外省慕名而至者甚多。如安徽官辦曲水書局來常州設立機構,專印譜牒。四川瀘州《南門高氏族譜》來常刻印出版。民間常有譜師、技工攜帶字典、工具上門修譜。古時家譜,難以計數,皆出自民間刻字技工,有他們很大一部分功勞。常州家譜在全國有一定地位。據《中國家譜綜合目錄》代序一文中引用的譜例共82處,其中26處為常州家譜,引用率高達31%??梢姵V菁易V在全國的影響。目前,僅常州圖書館收藏明清以來的家譜七十一家,共兩千多冊,保存于私人手中的家譜也有很多。而2005年出版的《常州家譜提要》則著錄了常州及鄰近地區家譜195姓氏的1598種家譜。同時常州還涌現了一批家譜收藏家和研究者。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常州還出現了家譜重修的熱潮。這股熱潮,影響到其他鄰近地區,帶動了本市譜牒文化的研究。
一是研究機構不斷涌現。
常州譜牒文化社團成立于2003年九月,為群眾性團體,是隨著本地出現譜牒修纂和譜牒研究的熱潮而應運產生的。該會由本人發起,并推選 為會長,原武進縣黨史辦副主任吳之光任常務副會長。本人是蘇南地區的家譜收藏愛好者,十多年來本人收集了常州及其周邊地區100多個姓氏,200多部家譜為,其中甚至是各大圖書館所不藏的。該研究會于2004年元月起每兩個月出一期內部刊物--《譜牒文化研究》,又名《譜牒文化研究信息》,截止目前已經連續發行二十一期,流傳于常武地區,凡會員均免費贈閱,并贈送一些文化場所如圖書館,文化館等等。《譜牒文化研究》作為譜牒文化研究會的內部刊物,是常州譜牒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以叢刊的形式,記載了常州,武進及附件守區譜牒修撰及研究的相關活動,使得會員和其他人能夠了解譜牒文化的相關知識和本地譜牒文化研究最新動態,成為在常州傳播譜牒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一旦條件成熟,該研究會還將開辦一家譜牒文化研究的網站,將常州譜牒文化研究的豐碩成果傳播到網上,供全世界對譜牒文化有興趣的人和文史愛好者參考、研究。2003年9月18日,研究會假東坡公園內半月島東坡公園處舉辦常州市首屆家譜展覽,以本人收藏為主。蘇南收藏界,文化界的人士濟濟一堂,共同觀摩這些即使在博物館也不多見的收藏品,各媒體還派出記者進行采訪,并迅速在報刊上發布文章,對此次家譜展覽作高度評價。此次展覽,客觀上為展示本市譜牒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空間,也使本市的譜牒文化的傳承得到了公眾的承認。同期,尚有蘇慎先生發起成立的常州姓氏文化研究會,蘇慎多年來一直研究姓氏文化,成績斐然,曾在《常州日報》上開設姓氏研究專欄。
這些社團的活動范圍已經不局限于常州本地,其影響力甚至擴展到了周邊地區。常州是原明清常州府府城的所在地,常州文化區的范圍包括了除常州市區之外的鄰近地區,比如江陰、無錫、宜興等市縣,雖然這些地方在目前的行政建制上不屬于常州,但在歷史上形成的交流,是不因行政體制的變化而消失的,無論是政府間,還是民間,常州和這些地區間的文化交流都在繼續。在宗譜修撰上,常州有豐富的經驗可供其他地市縣參考。本地譜牒文化研究社團,本著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良好愿望,加強了與鄰近城市各文化社團的聯系,并在業務上對這些城市的一些姓氏的宗譜重修工作進行指導,自2003年,譜牒文化研究會和姓氏學會成立以來,就對江陰、無錫、丹陽等地的修譜活動,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和指導,大家互相交換資料,交流修譜體會,也促進了這些地區的譜牒文化研究的熱潮。
除上以上這些研究組織之外,還有許多熱心支持常州譜牒文化的人們。一些媒體人如周逸敏,錢月航,韓紅軍,韓琦,臧秀娟,肖飛,邵建偉等,在《新華日報》《常州日報》《常州晚報》《現代快報》《江南時報》《揚子晚報》《武進日報》《龍城春秋》《常州文博》以及江蘇電視臺、常州電視臺等媒體上對常州的家譜修撰工作給予相當的重視,多次參加各種家譜的修撰或發譜活動。他們所在的報紙,總是一貫支持本市的譜牒文化工作,每有新發現,新成果,總在第一時間予以報道。正是有了媒體的參與,本市的譜牒文化研究才有如此的知名度。通過媒體的宣傳,使本地和外地各界人得以了解常州宗譜整理和研究的動態。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值得一提,就是舊書業主,他們在保護譜牒資料不致毀損的前提下,收集到多部舊譜,提供給譜牒研究愛好者和重修家譜時正需要舊譜的家族。
二是研究成果豐富多彩。
常州譜牒文化社團成立之后,針對目前家譜大多散佚民間,官方收藏機構著錄有限,而且普通家族修譜,尋找舊譜比較困難的情況,主編了江蘇省的第一部地方性家譜目錄《常州家譜提要》,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開發行。該書對每個姓氏的由來、始祖、郡望及歷史名人進行闡述。并對每個條目記述了宗譜名稱、堂名、卷數冊數、主修人員、版式及印刷特點、始遷祖及由來、名人、收藏單位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參考價值。國學大師、語言學泰斗、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徐復先生,著名學者、復旦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姜義華教授,著名文博專家、民俗學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先生等學者為本書作序、題跋,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題寫書名??梢哉f《常州家譜提要》的出版為常州地區的譜牒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常州譜牒文化的發展。
而作為譜牒文化研究中的重點之一--名人研究,近年也來在常州地區取得豐富的成果。名人研究和宗族、譜牒研究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常州地區本是歷史文化名人的集中地,在中國地域文化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很多家族,都是通過家族中的一位名人而走上興旺發達之路??梢哉f,名人奠定了家族在常州的地位,而也是各家族的文化名人推動了常州文化的發展。常州市的文史學家和廣大文史愛好者大多有專題性的研究,發表了許多成果。如吳之光先生在多年前就關注季札,關注這位常州的“人文始祖”,積累了大量資料,在各級報刊上發表論文若干,最近兩年來,又在《譜牒文化研究》叢刊上以“季札研究四題”為總題,以季札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上的貢獻作了研究,對其家世、封地,墓址及碑文,讓國,等問題作了深入探討,文章論證有力,論據充分,論點明晰,思維嚴謹。同時,對家譜的挖掘也為研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如隋末著名將領陳杲仁,是常州乃至江南地區一個重要的地方神祗。關于他的記載,正史上并不多且較零碎,而各種版本的傳譜卻是多如牛毛,其真實性被抹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最近新發現的《毗陵鳴珂巷陳氏宗譜》,其中有關于陳杲仁的記載,就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此外,今年在武進區雪堰鎮還發現了吳稚暉家族的宗譜--《雪堰吳氏十一修世譜》,這是研究吳稚暉和他的家族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不過由于在家譜纂修時,或為提高自己家族名望而隨意攀附歷史名人甚至臆造先祖世系,或因修譜之人文化水平所限而誤寫、纂改事實,其可信度無法與正史、方志等相比,因此在利用家譜研究名人文化時,仍有待多加精研,剔除糟粕,方可體現其歷史文獻價值,這也是常州名人研究和家譜研究中有待注意的問題。
三是家譜修纂方興未艾。
現在是不是仍然有必要纂修家譜,這是一個在學術界仍然有爭議的問題。而我們認為編修家譜的歷史已有幾千年,其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其精華也不少。我們只要以“揚棄”的態度,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完全可以用來匡正社會風氣服務。比如家譜具有教育功能和啟迪作用,家訓和族規仍然有治家育人的意義,舊譜的重新整理也可以為歷史提供資料等等。而且今天修譜雖仍是“認祖聯宗”,但又大異于前,如入譜者男女平等,其目的是為了聯系感情,改善人際關系,教育家族子女。而且由于炎黃子孫遍布全球,所以他們之間的尋根互訪又具有促進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的意義。所以雖然新修的家譜仍然不免帶有一些舊的痕跡,但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宗法門戶、托附作偽等譜牒文化的弊端只可能越來越少,甚至會基本絕跡。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譜牒文化研究會和姓氏文化研究會等組織影響下,常州地區開始掀起了修譜的熱潮,截止目前為止,已經有了80多個家族新修族譜,有30多個正在進行族譜的纂修工作。許多家族在修譜過程成立了編纂委員會,他們雖聯宗帶族,從事譜事,但也不同于宗法制的大家族,沒有威嚴的族權,也不似古代的譜局,而是民間、平等、聯誼、學術性的社團。一些宗族在重修,續修家譜的過程中,還先行印制“續譜簡報”之類的帶有新聞快遞性質的資料,供宗親參閱,使宗親能及時了解本宗族修譜的動態。如《是氏宗譜續譜簡報》《白氏家譜續譜簡報》《莊氏家譜續譜簡報》等等,是姓是國內的稀姓,白姓是常州的大姓,至于莊家,更是常州的世家大族,這三家的簡報有著代表性的意義,即反映了宗族對修家譜的熱情,也收集了許多家族的歷史資料。對族人而言,可以了解本家族的源流和歷史上發展,而對于學者、專家而言,這是研究當代宗譜文化,姓氏文化不可多得的資料。
在常州和附近地區的重修家譜過程中,在版式印刷方面也存在的一些爭議。有些人認為,能修出來就不錯,他用一般的紙,一般的印刷就行了,也有人認為,應該在今天排版、印刷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條件下,用精美的印刷來寄托對祖先的追思和展示宗族的凝聚力?!扒宄帍V告”印制各種家譜時,在印刷工藝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他們仔細研究了歷史上宗譜的用紙、印刷、裝楨,在許多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目前,已經能和歷史上那些精修的家譜相比,而且更加美觀大方,更具收藏價值。其中重修《晉陵牟氏宗譜》是我市近年重修家譜的印制中的第一部精品。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化的日益普及,人群不再聚族而居,人的社會角色不只限于家庭和宗族,人的價值觀念也會有所改變。家譜是宗法社會的產物,代表的是過去的舊時代,它是不是適應這個日益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每個人都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是畢竟家譜是人類尊重祖先的天然感情的表現,也是數千年里承載宗族活動最可貴也最直接的資料,無論在學術研究上,還是在教化啟迪上,仍都有著不同尋常的作有。如何用新的觀點、新的資料、新的方法來研究和纂修家譜,如何古為今用,揚長避短,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常州的譜牒文化研究只是在這方面走出的小小的一步,仍然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許多方面仍然不成熟,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作者:朱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