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十二世紀,陜西岐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長子泰伯讓王位而別父南奔,由姬昌嗣周族王位,稱周文王。周文王與正妃太姒生十子,次子周武王(姬發),四子周公旦(姬旦),周王朝由周武王(原是諸侯國)滅商后于公元前l046年建立,武王克殷商后,封周公旦于魯,都曲阜。但周公旦不受封,留佐武王,因輔國有功,作典周之相。武王卒,周成王(姬誦)接位,周公旦因成王年少,天下初定,恐諸侯不服,乃攝行政事。果然周文王三子管叔、五子蔡叔和八子霍叔不服成王,要挾武庚(紂王子)叛亂,以復殷。于是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興師東征討伐,殺武庾,誅管叔,放逐蔡叔,降霍叔為庶人(降為平民老百姓)。周公旦第五個兒子伯齡被成王封到河南信陽市淮濱(古稱弋陽期思縣)建立蔣國。蔣姓以國名賜姓,伯齡是蔣姓始祖,即蔣裔一世祖。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的諸侯國。蔣國具體位置在今河南省東南部,封地在今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的期思鎮,是蔣姓的發源地。至今這里仍然完好地保存了西周蔣國故城遺址,這些距現在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城墻完全是土制的,至今仍有部分屹立未倒。今天期思鎮外的河流是當年蔣國所筑的護城河。傳至蔣氏二十三世裔孫簡軻公,蔣國被楚國所滅。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在今河南、陜西境內繁衍生息,后因戰亂、自然災害和官職調遷等,不少人離開故土,去開辟新的天地。西漢時有蔣氏四十四世裔孫蔣詡(字元卿),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哀帝時為袞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后因王莽攝政,稱病隱居鄉里。蔣詡重孫四十七世裔孫蔣橫(字承先),因助劉秀(東漢光武帝)征伐赤眉有功,被光武帝封為“逡遒侯”,封大將軍,九江大尉。朝中司隸羌路誣陷蔣橫謀反,光武帝一怒之下,誅殺四十六歲的蔣橫。蔣橫九個兒子逃過長江。向南大遷徙。第八子蔣默避居宜興(古稱陽羨)滆湖之東柯山;第九子蔣澄避居宜興滆湖之西亭鄉湖墅里(今楊巷都山蔣家村)。這樣,宜興蔣氏形成了以蔣默為始遷祖的“湖東系”(以滆湖為界),以蔣澄為始遷祖的“湖西系”,并因蔣氏四十八世裔孫九兄弟南遷各地,形成長江以南蔣氏的各大小支系,因此宜興的《蔣氏宗譜》上有“江南無二蔣”的說法。
蔣橫含冤被誅,朝中大臣紛紛上奏,光武帝悟,下旨查清蔣橫冤情,誅殺司隸羌路,為蔣橫平反,賜贈蔣橫為“顯忠”,并封蔣橫九個兒子(四十八世孫)皆在避居地封侯。蔣橫長子蔣穎,字仲遠,居婺州金華七新鄉,封“金華侯”,任中散大夫、車騎大將軍,青州刺史,生九子,享年72歲。八子蔣默,字秀芳,封“云陽亭侯”,在柯山橋畔建“云陽城”。九子蔣澄,字少明,封“亭鄉侯”,在山建“亭城”。蔣默兒子蔣何封“邵陵侯”,任將軍,裔孫蔣志襲祖蔭封“云陽侯”。蔣澄兒子是四十九世孫,皆官至州牧,長子蔣孟是冀州刺史,次子蔣直是南陽刺史,三子蔣林是丹陽刺史,四子蔣政是荊南刺史,五子蔣元是兗州刺史。故宜興市芳莊鎮今有“五牧村”,因為蔣澄五個兒子皆移居此地而得名。
湖西蔣氏,“九侯世家”,“五牧”之后,得毗陵山水之潤育,更是家興族旺,于唐宋間走向極盛,分支分系相繼瓜綿四鄉。宋元祐三年(1088),湖西系蔣氏第一百世蔣應龍,徙居毗陵東安,為東安蔣始一始祖,其地即今東安蔣巷。經千年繁衍,東安蔣氏又成武進望族,蔣巷亦成邑內千年名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