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為宗譜、家乘,是一種以圖、文、表形式,記載一姓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乘一詞《辭海》解釋為“記載私家之事的史籍,取《孟子》‘晉之乘’之義,乘,史書。”其實是一姓家族的文化歷史的總載體。也是華夏文化圈內特有的一
種文化現象。(據說朝鮮韓國都有家譜)。它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三大支柱。歷史學家顧頡剛把家譜稱為二大未開發的文化金礦之一(還有一大金礦指方志)。
家譜植根于氏族、姓氏,起源于先秦,發展于漢、晉,成熟于唐、宋,頂峰是明、清,衰弱于建國至“文革”,中興于當代。早在春秋以前,就有宗譜的雛形存在,說它是“雛形”,因為它的內容還相當簡略,一般只記載世系、人名,幾乎不涉及經略。與現代家譜內容豐富、浩繁相比,它確實還只能是一個初步形成的階段。兩漢、兩晉時期的門閥制度,使得家譜的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所以,家譜的內容和記載就越來越豐富和有連續性,當然還只偏重于王族及世家大族的層面上,而且大都是“官修”。唐代就產生了私修家譜,它由“深閨”走向了庶士。
宋代是中國家譜的轉型時期。它已普及到了普通百姓,只要同一姓氏,不論貧富貴賤,都有資格參與,并將簡略的事跡記載入內。二是宋朝統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譜,發揮其“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三是一些文人的有意識參與實踐,使體例得到較為完美的定型。歐陽修、蘇河、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在當時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著文或修撰了家譜。歐陽修和蘇詢創立的體例定名為“歐蘇體”,被后世稱為私修家譜體例的楷模,明清修譜莫不沿用其體例。明清修譜的數量史無前例,皇帝下召,要求民間廣泛修譜,并不斷延續,其影響力,直貫民國。民國時期雖短,戰爭頻乃,社會動蕩不安,但抗戰前后,還掀起了二次規模較大的修譜熱潮。建國后,由于反孔、反封建的文化熱潮,所以,不僅使修譜之呼聲襟若寒蟬,在“文化大革命”中,使得數量巨大的“家譜”付之一炬,多少文化古籍化為灰燼。改革開放后,隨著思想的解放,人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家譜有了正確的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傳統,發揚創新。近年來,形成了一股續修家譜的熱潮。
家譜是一個家庭歷史文化的總匯,它不僅記載了每一個家族成員的生卒、婚姻、繁衍、生息的情況,供后代子孫敬仰,而且還將族人的重要事業記載下來,成為后世的楷模。有的還將族中先人的詩詞歌賦等作品載入其內。
總的來說家譜的記載方式可分為“圖、文、表”三大樣式。圖,可記人祖先的神像,家族祠堂,先祖文塋。有的先人在功名上取得了成績,當時樹立的牌坊,有名人提辭或書寫的墓志銘,先祖墓碑等,都可載人其內。現代修譜,則以相片代替以前的畫圖。它更形象,更真實。如毗陵承氏,還載人了“主要世家行跡地圖”,以表明本族系的分布情況。
文,有序、跋、記、敕命、詩賦、贊等。序,每次續修譜前均有序言。一般由德高望重、且有文化素養的族中長者執筆,當然也可以由族人的親戚,朋友撰寫,即外族人寫,但那人一定要有特殊身份,地位等因素。如蓉湖劉氏民國譜的序言是前請進土錢振撰并書。還有贈序、壽序等。踐也稱后記,記載修譜的經過,此文一般由主筆撰寫,當然他還可以寫些自己感想等。
凡例,也是很重要的內容。它是由族中人在修纂前共同訂立的準則。在書寫、記載時,必須遵守,不得私自、任意違背或篡改,否則,有勃于修譜道德。一旦發現,不僅不采納所書的內容,而且還要受到族規的懲罰。
贊,即稱贊之辭。它是配在祖先像旁的詩句,一般以四言為主,還有三、五、雜言。
宗規,如家規、家法、家訓、治家格言等,是族中祖先留傳下來族人在生活中應共同遵守的規則。它提倡忠孝節義,道德修養,耕讀治家,和睦節儉等道德規范。還有詞堂規則、祭法、譜謀法規、宗法等。
傳記、事略,族內有人操行業績輝煌的,已經逝世的給以立傳,還活著的人,另用“事略”,“記”的載體把他們記下來。
表,是家譜內容的最主要的方式。它分兩種,一種是世系圖表(實質是簡表,不能稱為圖)。它使家族繁衍生息脈胳簡單化,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種是世系表,它詳細記載了家族脈絡,支脈遷徙,支脈傳承,個人小傳等。現代修譜,還加進了襄贊芳名錄,家族名人錄,家族烈士、功臣等圖表等。
續修一次家譜少則一年,多則三年五年。有的竟化了十多年如劉氏守三堂等二次續修,從來紹興三十一年(1160年)至宋淳熙元年(1174年)化了14年時間。所以僅用半年或幾個月時間很難想象它能修出一部好的家譜來(除非所修范圍極小)。俗話說“盛世修譜”,反過來說家譜也能反映出社會的政治情況來。據考證,修譜一般從宋朝開始,而元朝統治的89年間就很少有氏族修譜。因為元朝統治不僅時間短,而且動亂不停,統治殘酷,人們連正常生活都無法保障,怎能顧及家譜的修撰。再如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也就是同治年間,江浙一帶就沒有修過一部家譜。因為那時不僅戰爭不斷,而且洪秀全統治集團就非常反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獨尊他的拜上帝會,所以晚清修譜大多在光緒年間,而且大多在20世紀初葉,如潘氏第十次修撰在光緒丙午年(190年)。黃氏明德堂,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劉氏守三堂第七次修繕也是在光緒三十年。順便要說的是一般都以三十年一修作為修譜時間的定例。據考證,真正的以三十年為限而修譜的是少數,大多是五六十年,或更長,特別是宋明之交,大多要一百多年,如文林潘氏一修二修,相隔約104年,即來咸亨年間(1270年)至明洪武甲寅年(1374年)。劉氏守三堂,二修與三修之間,相隔時間還要長,有450年之久。所以真正能作到三十年左右一修的只有十分之一二,而超過的倒要十分之八九。因為其中隱含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種因素。
不僅從修譜的時間上能反映出社會因素,個人小傳就更能直接地反映社會因素。遠的不說,就從晚清的家譜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咸同年間,太平天國戰亂危害。在劉氏守三堂之譜,云亭那巷里一支有這樣的記載:“維南,咸豐十年庚申(1860年)遇寇被擄”“維建,道光八年戊子生,同治三年甲子(1864年)兵亂遇寇害,配姚氏隨夫婦為節,例捱。”在北夏墅支里記道:“瑞湖,光緒十四年甲午生,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年)寇亂失散。”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維南好象是被太平軍擄走的,瑞根是在戰亂中失蹤了,而維建夫婦應是死在清軍手里的。因為盡管也是在“寇害”上。但1864年太平軍的勢力已退出江陰,困于南京了,而記載者也記的是“兵亂”,這里從個別人的生死中,完全折射出社會的戰亂對人民的危害。
現代修譜一定要堅持“繼承”“發揚”兩個原則。要順應時代,有所創新。擯棄舊時修譜中的封建文化的糟粕。不重男輕女,不嫌貧愛富,不論地位高低,都要一一如實記載。在內容上以直用“通修”,即不是斷代斷脈。對原譜(指離今最近修的譜)內容應全部
或大部分錄用,應盡量把原貌體現出來。因為這次修譜一般已有七十多年的時間了,而且原譜保存極少,如果部分修撰,大多數人就沒法看到它的全貌了。
家譜的價值,一言以蔽之,在于他的歷史性。今人讀古人修的家譜,猶后人讀今人修的家譜。我們閱讀家譜知道遠祖的來龍去脈,又知道近祖的功德業績及親戚相屬,長幼有序。那么今人修譜后人讀之,何嘗不是有相同之感,或更有甚乎?
它還具有教化的作用。在許多記、傳、序中,保留傳承了大量的儒家文化,諸如敦睦。敬祖、忠信、操守、耕讀、節儉等。其中有許多是中華文化的精華。雖時至今日,建設和諧、繁榮的社會,還應當發揚。
敦宗睦族,是修列族譜的一貫原則,所以它是家庭團結、民族團結的象征。多少海外游子不管他淪落天涯,還是輝煌于異國他鄉,但其歸鄉情停、歸根思想,始終簽繞心頭,綿綿不斷。一部家譜,常常因能認祖歸宗而熱淚盈眶,繼而慷慨解囊,投資家鄉,造福桑梓。家譜成為聯系海內外愛國人士的橋梁。
改革開放的今天,又有多少族人后代的精英們,走出國門、或留學于異國、或經營于他鄉、或暫住或永駐。不管怎樣,經過華夏文化浸泡的他們,黃色皮膚下血管里流動的血液中,飽含著華夏文化的情儒。一部家譜就會使他永遠離不了“家”;一部家譜就可寄托他們的永久的思念;一部家譜也可使他們的子孫后代也永遠牢記這個“家”。
修譜的組織與修撰。續修家譜是族內的一件大事,所以必須先成立一個修撰領導小組組織。現一般定名為“某某堂.續修宗譜委員會”。某組織層次一般可設名譽主任一名。名譽副主任若干名,顧問若干名,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委員若干名,秘書長一名,副秘書長若干名,財務會計一名、出納一名,編撰主編一名、副主編若干名、組員若干名。主任及委員是決策層,要出主意、定計劃、編大綱、定體例開展大活動及經費籌集、支付、印刷等。
主任、副主任應由族中得隆望尊者擔任,最好是族中長者,或平時在族中有較高聲望的人。他們應有秉公辦事、奉獻精神,他們應有一定的號召力。
編撰層是具體操作層,一部家譜質量好否,大多就在他們手中。所以首先是要講其德行,不得有任何私心雜念摻雜期間,他們應有強烈的責任心和細心、辦事認真的精神;其次是才,他們應該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主編應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因為一旦有錯、漏之處,就會造成千年遺憾。他不僅應有較深的古文水平,因為原譜都是古文,并且無標點,主編應首先通讀原譜,對其中事理、文章、編排等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應具有其他相關的知識,諸如版本、裝幀、目錄等知識。編撰組的成員構成,現代還應考慮到應聘請一二個電腦操作人員和圖片攝影人員。
編撰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大階段。組織發動階段、修撰階段和印刷校對階段。組織發動階段主要是成立領導班子,聯絡相關人員以籌集經費、發告族人書、通知各支系族人、同時大量采集原始資料。修撰階段是耗時最長的階段,也是最關鍵的階段。要把采集來的原始資料整理成文。這期間,應召開二到三次總結座談會。使工作更好地開展。最后是印刷校對階段,這階段雖已接受尾聲,但決不能草率處之,因為這是成書的最后一關,前二階段耗費的心血最后的歸結點就在這一階段中。這階段應負責內容安排、封面設計、裝幀等大事。而工作量最大的還是校對,最好要有三校。最少也必須有二校,而且同一內容不能一二校都是同一人,因為由于習慣心理作用,往往會把實質是錯誤的當作正確的來處理。最后還是讓“錯誤”保留到永遠。這階段還要有一件大事,即成譜的分發,他不僅要舉行一個重大的儀式,以示慶祝,更要注意分發前的準備工作,即填書編號(有的家譜沒有印制編號就不需要做了)。這也是件細仔的工作,稍有疏忽就會出差錯。
家譜編撰的文件,一般有:組織名單、告族人書、修輯凡例、編撰大綱、族人分布編碼表及世系內容調查表、世系圖表,還有列次座談會記錄等。
家譜編排及裝幀。一部續修的家譜內容龐雜,在編排時應有序。一般是先排本次修撰序言,然后是新增凡例、總目、分卷目錄,然后是錄用原譜的部分內容:先是原序,即歷次修編的序言,以年代先后排列。為節省篇幅,每修選有代表性的一篇序言就可以了。接下來依次是凡例、圖贊、飼堂圖、祖墳圖、原禁規、原傳記,再是大量的正文——世系圖表。最后是現代人記傳、圖文、襄贊名錄、編撰人員名錄、本次修撰后記、領譜字號等。
宗譜的印刷裝幀也是很重要的,它直截影響到外觀及質量。
封面:一般用豎帖,即譜名。如“中國、江蘇、江陰七氏宗譜”,下附冊數、卷數及本冊內容。扉頁:正中印譜名,右上角印本次修撰時間(公歷與干支紀年并用),左下角印堂名,正中下可印卷數及內容。扉負第二面居中可印時間及堂名,如:“甲戌初夏,守三堂藏。”右下角印本部譜的編號和收藏者名。如:“甲戌續修第X號,給X世孫XX收藏。毋得損污遺失”等字。每頁上有通欄,中分五欄以記世系內容。每豎行只有五字,現改鉛印后可用七字。
每頁中縫上印譜名,如:“黃氏宗譜”,下印堂名“楊德堂”,中印房支、地名,原來還印頁碼,現可將頁碼印在左下角,譜名下用單魚尾裝飾。
每冊下橫截面應印上卷數及主要目錄內容,右下封口上印上冊數碼。
裝幀:封面可用封面紙,凸印,也可豎 帕,材料可用紙或絹,顏色一般用素色或藍色或深紅色,裝訂要用棉線,最好用絲線,忌
用蠟線,因為它硬脆易斷,不便保存,忌單線,一定霎用雙線裝訂,橫四、豎一、雙面錢訂,上下封口,間距小并相等;中間大,上下
小些,并相等。這就是所謂的“一波三折”。裝訂上下兩角耍用絹或宣紙包好,以免翹角或受損,這就是所謂的“封口”。
關于家譜修纂中的二個問題:
一是記年問題。原來修譜,記年都用年號記年法和干支記年法,以農歷為準。現代修譜都用公歷記年法,這樣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似乎無可非議。但我認為:出生年月可將公元記年法和干支記年法并用。因為干支記年法還能反映一個信息,即此人的屬相(就是他的生肖)。因為生肖也是中華文化的特有現象,而且民間還普遍使用,說明它還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還應該保留這一文化特點。
二是版本印排體例。現在所有書籍都是橫排版,可家譜驗印刷大都還是豎排版。有人主張家譜也應該橫排版好,我個人認為還是豎排版為宜。因為家譜是一種特有書籍,豎排版能保留其傳留的特有風格,而且它一定要上接原譜,如果現在改為核排,那原港的內容將要做很大的改動,其工作量將成倍增加,而且在編排上也將有很大的改動。雖然其它古藉現在印刷都作了改變,但那只是文字的稍做改動,而家譜是以圖表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圖表的改動比文字的改動在編排上的改動要大的多,所以現在修譜,我認為應改為簡化字、標點,而形式上還是用豎排版為好。
作者:朱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