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我“光裕堂”張氏宗譜自明代正統六年(即一四四一年),創譜至上世紀一九四九年(亦是己丑年),共續修家譜達十三次之多。當今續修家譜剛好也是己丑年(即二○○九年),與上次續修宗譜,相距整整一個花甲,這是時間老人按排的巧合。注定以六十年一大個修的規矩是也。
譜載,“光裕堂”張氏先祖乃欽賢都督公英之五世孫鼐公,字伯大,號東皋,由江邑城區鎖巷遷來皋岸街,當時遷徙,時值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即一三九一年前后),歷明、清、民國至今,逾六百一十八年,鼐公卜宅于斯,工商耕讀、誠信立身、忠孝傳家、瓜瓞綿延,人丁興旺,成為當地一大郡望。
如今政通人和,國家昌盛之際,周邊市縣、鄉鎮均發起續修家譜熱潮,我族亦不例外,續修宗譜已是張姓族人,大家之心愿,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遂以時不我待,當仁不讓之責任任主修工作。首先物設續譜籌建小組人員,搭好班子,開會發動,落實辦公用房,商榷具體操作程序,形成共識分工負責,并聘請有文化的人幫助撰寫資料等等。歷任三個寒暑,終于將譜籍告成。
在這里應該書上一筆的是在續修中,桂君、小興、和寶、禹鋼、國富、本度、浩然、泉興諸君,不愧是我族賢達者,他們為續修家譜所付出的辛勞,功不可沒,對于琉璜派張氏一清與永良先生給予的幫助與所付出的努力,表示誠摯的謝意。
好風憑借力,盛世修譜時,張姓子孫經歷時代的演變,家屬繁茂,族風淳樸,歷代人材輩出,可謂群星璀燦,為社會開創了不朽業跡。
當今“光裕堂”的慶賢張氏鼐公一族,僅此一支人口已達四千余,他們生活在舊貌變新顏的皋岸大地上,工作著、生活著,老有所養,小有所安,花園式新農村之美景,讓張氏族人在這塊熱土再譜寫新篇章,并祝愿我張氏族人世代榮昌,大家幸福安康。是為序。
二十世孫渭均謹撰
己丑年孟科冬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