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氏家譜概況
顧氏古譜多為同源譜,這些古譜構成顧氏譜系,是我國歷史最久的姓氏譜系之一。《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國家檔案局二外等,中華書局,1997)收錄顧氏家譜名錄七十九份。《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該館當時館藏顧氏家譜六十四份。《中國家譜目錄》(山西社會科學院家譜中心,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收錄顧氏茂的,各地圖書館、大學、研究單位和地方志辦公室等收存的,境外收存的其他顧氏各譜,為數頗多。還有《顧愷之年譜》等數十部顧氏年譜,為國家收存。
顧氏祖源記載
現存古籍引起早期顧氏譜系。《世說新語》南朝梁劉孝標注顧榮事跡引《文士傳》顧氏“其先越王勾踐之支庶,封于顧邑,子孫遂氏。”顧野王《輿地志》記載:“西佘山,在烏程縣東一十八里,漢文帝封東海王搖之子期視為顧余侯。至孫坐酬金失國,即此地也。”這些記載為顧氏歷史提供了根本依據。
正史中顧氏的最早記載是《后漢書?張霸傳》載張霸“永元中為會稽太守,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權等。奉后為穎川太守”。《西方京雜記》記載會稽人顧翱事母至孝。正史中顧氏
傳記從《三國志?顧雍傳》始。
顧氏修譜歷史
《顧氏銘宗天榮支翰派敏士后房譜》等記載,漢顧大成于竟寧元年(前三十三年)修《顧氏譜略》一卷,至今兩千零四十多年。漢顧奉于延熹三年(一六○年)修《顧氏世系紀略》一卷,三國顧雍于黃龍二年(二三○年)修《顧氏紀姓源流略》二卷。《武陵宗譜匯編》記載了從晉顧愷之著《族譜家傳》,顧夷著《族譜訓義》,陳顧野王著《顧氏譜傳》,唐顧況輯《顧氏列傳碑銘》,到宋元明清,各代顧氏七十多次相繼修譜續譜。蘇州碧鳳坊藏書樓『藝海樓』源藏有宋徽宗親書《顧氏英賢贊》。元朝仁宗皇帝對當時的顧氏家譜御筆稱:曰惟顧氏,源遠流長,百世流芳,欽哉族望。這些都表明歷代對顧氏家譜的重視與推崇。
顧氏譜系記載
顧氏古譜少數明譜,多為清譜。這些古譜所記,可與其他史料所記互證和互補。其中所記先人事跡多與正史所記相符,傳記字句也多有據可查。古譜所記允常墓在會稽木客山,貴與顧雍在蘇州小王山,顧辟疆建蘇州辟疆園,顧師言棋勝日本王子,都與考古、考證、正史,古籍的發現與記載一致。宋徽宗書《顧氏英賢贊》與古譜載顧彥成呈《顧氏英賢紀略》對應。歷代譜贊、像贊所記早期世系與現存古譜所記相當。《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所引《顧氏譜》、《顧氏家譜》、《顧和別傳》、《顧愷之家傳》、顧愷之為父《傳》,《文選》注所引《顧氏譜》、《顧氏家譜》、《御史》所引《顧譚別傳》,與今存古譜所記符合。古譜中顧成祖系與《獻征錄》記載一致。定遼(今遼陽)支顧能的記載與地方志、古籍的記載相同。現見各譜所記先人著作,及明清先人中進士大夫年份,與史料記載一致。
古譜也補充了正史的記載。如宋顧球捐黃金五百斤,白銀一萬兩,良田三百頃助兵響,抵郡稅,僅留田園二頃。這一愛國好義人物和事例,正史和方志卻無記載,只見于顧氏家譜。
這些古譜歷經修續,統編,譜式基本一致。后出譜多為在前譜基礎上延續擴充,因而多是同源譜,并構成了顧氏譜系,保存了顧氏始氏、早期成系和主要分支概貌。這些古譜記述了顧氏先人慘烈征戰,激烈爭斗,金槍鐵馬,墨韻書香,孝悌剛毅,青史留證,感人肺腑。人人事事,寫就了家族的歷史,反映了家族的發展和對民族昌盛的貢獻,為國家和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保留了鮮活的寫照與縮影,保存了生動的歷史縱向畫面,是記載國家歷史變革又一種全方位百科全書。
這些古譜真切地反映了歷朝歷代的興衰功過,是非得失,國家和社會的歷次重大動蕩與事件,和顧氏興衰起伏,奮斗犧牲,為后世提供了深切的歷史教訓。
珍惜與接續譜系
各部家譜的撰修及其續修過程表明,每部家譜都記載了家族史料,都凝聚了祖輩先人的熱情、信念、寄托與心意,都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啟示,都非常珍貴,對后世都是深刻的教育。世界古老民族中只有中華民族保持統一民族,這與我們民族歷來深厚的民族觀念,深厚的姓氏家族觀念是分不開的。珍惜家族歷史,珍惜家族譜系,會激勵我們更好地做人,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報效祖國。
顧氏有先人的傳統和榜樣,有諸多古譜和續修譜,有各地各支的齊心協心,補記已有譜系,匯總顧氏譜系這一歷史使命,一定會陸續取得進展。
(摘自《顧氏史錄》顧恒一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