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個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先、編修家譜的地方;是族人舉行婚喪儀式的場所;是族人商議大事的地方。保存至今的許多祠堂,建筑恢宏,裝飾精美,置身于斯,驚嘆之余,仿佛看到了幾百年來族人喜、怒、哀、樂于斯的場面。祠堂留下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如何保留先人遺留的歷史印跡,使之永遠傳承。是我們在修繕、保護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具體操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祠堂建筑文物價值的認定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認定標準中規定:實際存在,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歷史文化遺存,均應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祠堂古建筑具有如下條件之一的予以認定:1、建筑物、構筑物主體存在;2、建筑物本體重修,但原有風格或形置基本保留;3、建筑物整體遷移,在新遷址占有獨立地域范圍。如瞿秋白故居,原為清光緒年間瞿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捐資修建的私家祠堂,是瞿氏大家族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宅院,面積1015平方米。其建筑物、構筑物主體存在,保護完好,又應其獨特的歷史價值,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塘鎮徐氏宗祠,五開間三進兩側箱,建筑面積865平方米,2007年重修后,原有風格、形置基本保留,2008年2月被常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唐氏宗祠原位于常州市區青果巷西段北側,現移至荊川公園東端。該祠為唐氏大宗祠,存硬山式磚木結構門屋3間,明抬梁式楠木廳3間,廳后有樓屋(享堂)上下各三間。1964年4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整體搬遷后,在新址有獨立的地域范圍,所以繼續保留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地位。在祠堂修繕前,一定認真做好認定工作,以利于祠堂建筑申報文物保護單位,最好請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專家幫助認定。
二、 修繕中應注意的問題
修繕古祠堂建筑,做好維修方案只能保證質量的30%,真正要做好,70%在施工。比如材料的選擇、加工;原構件的拆卸、保護、復原、安裝,都是施工過程中的問題。
任何一座古建筑,經過歲月的摧殘,風吹雨淋、年久失修,各種構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如何小心翼翼地拆卸、保護原狀、加固、歸安,任何文本都不能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每座建筑情況不同,修繕的方法也不全一樣。如果不積累這方面的經驗,不總結修繕方法,古建筑要修好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古建筑修繕過程中,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古建筑修繕工程,施工是關鍵。抓方案文本的審查重要,抓施工一線的管理更重要,更是保證修繕工程成功的關鍵所在。
從目前的祠堂建筑來看,本地區的大多為明、清樣式。在修繕過程中,要認清祠堂建筑是明式還是清式的。明清祠堂建筑從形態上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布局均采用路進式;建筑結構都是傳統的木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還有抬梁、穿斗混用的;從色彩上看,都是粉墻黛瓦,黑白兩色。
明清祠堂建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首先,從體量上看,明式比較偏矮偏小,清式偏高偏大。其次,從屋面上看,明代建筑比較舒緩,有明顯的弧度,清代建筑則比較陡直。屋面有弧度的做法叫"提棧"又稱"舉折"始于宋代,明代比較普遍。第三,從柱礎上看,明代多用木鼓礅,少用青石鼓礅。青石鼓礅一般帶都有雕刻,內容多見花卉,線條簡潔流暢,手法飽滿圓潤。俗稱"青石價沿木鼓礅"就是典型的明代做法。清代多用石鼓礅,材質大多為花崗石,以素面為主,少雕刻。第四,從梁架上看,明代一般不用山霧云,要用也比較簡潔。清代則多用山霧云,并且大而繁。第五,從墻體砌筑方法上看,明代一般為實砌,且多用疊澀砌法。梢間山墻內側,一般貼有磚細墻裙。清代有實砌,有空斗,也有下實上空混合砌法,但未見有疊澀砌筑的做法,也很少使用磚細墻裙。第六,從梁枋、門窗雕刻風格上看,明代簡潔流暢,飽滿圓潤,富有動感。清代繁瑣,程式化,缺乏生氣。灰塑水作的風格與木作基本一致。
祠堂建筑的"三雕"即木雕、磚雕、石雕,有負載傳達信息的任務,有勸諭、認知、教化的作用。明清兩代的"三雕"達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如"聞雞起舞""樵夫晚歸"是教育人們勤勞奮發;"寒窗苦讀""狀元游街"反映的是讀書做官:梅花寓意傲霜斗雪、松樹寓意堅強不屈;竹枝與花瓶組合為"竹報平安";兩只柿子與一只如意相配為"事事如意"等等。
祠堂建筑在修繕過程中,要盡最大努力去考察、研究。認清了祠堂建筑的自身特點,在建筑面前保持謹慎的頭腦,十分細心地對待,盡可能把它們的原狀--歷史的、科學的、文化的、社會的特點保存下來,流傳下去。這樣才能把修繕工作做好。
三、 祠堂的功能和布置
在祠堂功能和布置上,應在傳承民俗習慣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祠堂里比較重要的活動區域是最后一進的享堂,是用來擺放神位進行集體祭祀的地方。進入享堂就可以看見堂屋中央放著的神龕,神龕被分為兩部分,中間是神位,兩側是祖板。神位一般是用木頭制成的長方形立碑,立碑下面有基座,中間寫著"天地國親師"等神的稱號,上面一般裝飾以精美的木質雕龍。神龕的左右兩側擺放著本家族的祖板,祖板也有基座,上面依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從上到下寫著本族祖先的名字,每一行一個字輩。祖板外面用一個略大于祖板的木質罩子罩在祖板上,只有在祭祀活動和為先者添加名字時才打開。祠堂已經成為宗族的主要標志之一,它的功能首先是供奉神靈和死去祖先的牌位,成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它不僅表達了人們對同一祖先的認同和紀念,墻上的祖訓、家規還使人們的行為在一定儀式的基礎上形成規范,所以祠堂的興建還表明人們表達其宗族觀念的行為模式進一步系統化和規范化。伴隨著人口的繁衍和宗族組織的擴大,祠堂的功能化。祠堂不僅成為宗族祭祀和聚會的場地,還讓同一宗族的成員產生家族和血緣認同,并且起到傳授宗族知識、規范成員行為、調節人際關系和經濟互助的作用,因此祠堂的功能,不只是祭祀,還有社交、娛樂、教育、裁判、外交等事宜,也歸于祠堂行使職權。
現代的祠堂布置,更應注重宗族文化的挖掘。以陳列展覽的形式,進行社會教育、傳播信息、提供審美欣賞。在設計展覽中,首先要有先進的思想性和鮮明的時代特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是凝聚和激勵后人的重要力量,對社會建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其次要有科學性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科學是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各種知識的總結。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觀念等等都不斷發生變化,祠堂展覽應當發揮創新精神,以適應變化著的社會情況和公眾需求,有所革新、不斷前進,組成豐富多彩的,適合各種觀眾群體的陳列、展覽。第三要有藝術性。藝術的特點在于以藝術的、感覺得到的形象來反映現實。藝術和科學一樣,具有巨大的認識力量和能動力量。健康的藝術具有正確地認識現實、教育人們、鼓舞人們,促地社會進步的作用,并且可以多方面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第四要有精品意識。各個祠堂要有各自的特點,要創出先進思想性、先進科學性和先進藝術性統一和諧的陳列。打出各自的品牌,做出自已的精品。
四、 如何做好祠堂建筑的"四有"工作
祠堂建筑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后,做好"四有"工作是保護好祠堂的基本工作。"四有"即有劃定的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保護的專門機構或人員。劃定保護范圍,是指對祠堂建筑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以保護祠堂建筑的安全和人文、自然環境不受破壞。這項工作有文物主管部門會同規劃部門來做,一般在一年內完成。作出祠堂建筑的標志說明,是指通過樹立保護標志和說明牌,使人們了解祠堂建筑的建造年代和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從而明了其受國家保護。標志說明一般應當包括祠堂的級別、名稱、公布機關、公布日期、立標機關、立標日期等內容。祠堂在修繕過程中要考慮預留好位置,以備安裝。建立記錄檔案,是對祠堂建筑所做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記錄檔案應當包括祠堂建筑本體記錄等科學技術資料和有關文獻記載、行政管理等內容。要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圖畫、拓片、摹本、電子文本等到形式,有效表現其所載內容。對科學資料,要經常進行搜集和整理,以逐步充實記錄檔案。在修繕祠堂、續譜的時候,要充分認識到檔案的重要性,在修祠續譜時就要開展記錄檔案工作。設置保護專門機構或者人員,是對祠堂建筑日常保護和維護的重要手段。祠堂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可以設立群眾性的保護組織,聘請專人做祠堂保護員。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群眾性的祠堂保護組織的活動給予指導和支持。做好祠堂建筑的"四有"工作,是對祠堂建筑科學管理最為有效的辦法,我們應當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做好祠堂建筑的"四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