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莊村委一韓姓廠長持有這部《毗陵省莊韓氏宗譜》,共十二卷,為《玉樹堂》藏版,木刻線裝本,保存基本完好。該譜是韓氏族人于1926年編修的,距今已有83年歷史。卷首敘言中載:"里中省莊韓氏蘄王后裔也",蘄王,即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韓世忠黃天蕩大戰(zhàn)金兀術(shù),曾以八千之軍打敗金兵十萬。乾道四年(1168年)孝宗有敕曰:"成安王兼鎮(zhèn)南武安寧國都元帥韓世忠,智勇兼全,忠義激烈,掃除外寇,奠我中邦。"南宋時,秦檜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岳飛,韓世忠憤感不平,詰問秦檜曰:"莫須有何以服天下?"韓世忠有感于奸佞當?shù)缿嵢晦o職,杜門謝客,跨驢攜酒,隱居西湖,憂郁而終,葬于蘇州木瀆靈巖山西南麓。宋孝宗即位,追封韓世忠為蘄王,敕建"蘄王萬字碑"碑額鐫宋孝宗御筆題書"中興佐命定國之勛之碑"。禮部尚書趙雄奉敕撰碑文,碑文中曰:"臣雄以為圣主褒崇之臣,茲事體大……""茲事體大"現(xiàn)為成語(見漢語成語詞典588頁)參知政事周必大奉敕書碑文,碑文13000字,碑高三丈余。其碑作之高,碑文之長,為全國第一。韓世忠墓占地四畝,墓之南有宋代皇帝敕建的韓蘄王祠,祠中享堂中塑有韓世忠身披甲胄的全身像,展現(xiàn)韓世忠力排眾議,抵御兀術(shù)的英雄業(yè)績和浩然正氣。
省莊韓氏,來自宜興
據(jù)《毗陵省莊韓氏宗譜》載:"省莊韓氏,蘄王后裔也。王之裔散處陽羨錫山間,其第十五世曰懷荊者,自陽羨遷居毗陵。其在陽羨時,所居曰省莊,既遷,而仍以舊居之名名其地積于今二十傳矣"譜中又載:"蘄王扈蹕臨安,為中興一代元勛。厥后簪纓累葉,族大支分遂散處江浙。君始遷祖諱銘于元至正年間由陽羨徙居郡城之東鄉(xiāng)。自明迄今,百姓繁衍,雖無高官顯秩,而士農(nóng)各業(yè)耕讀相傳,居然仁里也"。也就是說省莊韓氏始遷祖名銘,號懷荊(即懷荊公)是元末至正年間由宜興遷來常州城東省莊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
韓氏族人 散處毗陵
《毗陵省莊韓氏宗譜》編修于1926年,距今已存80多年的歷史,該家譜十二卷十六冊。敘言、目次、修譜引、凡例、恩綸、原序象贊、家訓、祠堂圖、藝文、傳、世系圖、世表、領(lǐng)譜字號、跋等一應齊全,當時木刻印制宗譜共80部,筆者從領(lǐng)譜字號分析,省莊韓氏族人,主要散居在常州東門之橫山,潞城、東青、戚墅堰、秦望山、常州西門、宜興等地,分布的自然村約有近30個。
《毗陵省莊韓氏宗譜》中有祠堂圖,省莊韓氏祠堂中原有古檜柏二株,1958年"大躍進"砍伐一株,現(xiàn)尚有一株,枝椏盤曲,蒼虬古老,系珍貴的古樹名木。省莊村于2003年建東方大道,村莊大部分被拆除。"韓家祠堂"剛好在東方大道路北面約十余米處,祠堂遺址尚能保留。2008年,省莊韓氏族人續(xù)修《韓氏宗譜》之際,倡議修祠,族人踴躍響應,鳩工庀材,歷經(jīng)半年重建韓氏宗祠,修舊如舊,奉始祖蘄王,始遷祖懷荊公于祠內(nèi),韓氏宗祠為橫山東方大道之北一歷史景觀。
據(jù)筆者所知,"韓氏宗祠中曾懸有三塊匾額,中間一塊為金字匾:"南渡一人"四字為清末江南名士錢振鍠所書,彰顯韓世忠扈駕南渡,抗御金兵之功績。東面一塊為金字匾上書"進士"二字,記述韓世忠后裔24世孫韓鐘勛為明崇禎辛未科第二十五名進士,韓鐘勛任長沙府湘潭縣知縣的重要著作。西漢初,韓信,淮陰人,善于將兵,自稱"多多益善",楚漢戰(zhàn)爭中戰(zhàn)績卓著,與張良、蕭何時稱"興漢三杰"。唐朝韓愈,文學家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為古文運動倡導者,舊時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宋朝韓琦,封魏國公,仁宗、英宗、神宗時三朝為相,有詩贊曰:"巍巍韓公,文武兼資,相我三宗,身任安危"。韓琦為宋朝一代名臣。南宋韓世忠,力排和議,抗擊金兵,抵御兀術(shù),為南宋抗金名將。省莊韓氏族人奉韓世忠為始祖,其后子孫,散處江浙。
韓世忠生有四子。四子生有十七孫,其長孫為梃,(詳見省莊韓氏大宗圖考),譜中記述:"不能備載,僅以梃一支以傳之"。所以,從大宗圖考中可知,現(xiàn)散居于無錫、常州之韓氏族人系韓世忠長孫韓梃的裔孫。
韓世忠第十三世孫任,居宜興陽羨山省莊,任之子禮,禮之子銘,字警夫,號懷荊,郡庠生。銘于元至正年間由陽羨徙居郡城之東鄉(xiāng)、芳茂山之西,仍名其地曰省莊,以示不忘故里。配馮氏,子三,長統(tǒng)一,次統(tǒng)二,遷居娥皇寺。娥皇寺不知何方。存疑待考。三統(tǒng)三,無嗣,統(tǒng)一之后,歷經(jīng)數(shù)傳至第二十世。二十世后,省莊韓氏裔孫各派支分布常州各地,共十一派支。現(xiàn)延續(xù)為八大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