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名季札(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吳王壽夢少子,是春秋吳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是與常州最早見諸歷史文字記載的古地名“延陵”同時載入史冊的第一人。《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吳馀祭元年,季札封于延陵?!狈庥谘恿?,稱延陵季子。后又封州來,稱州來季子。后人都稱之為德者、智者、賢者。
季札三讓國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贊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采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
數代后,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托付給他,但季札固辭:“父王在世時我尚不肯,怎能在父王死后即位呢?”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并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贊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鑒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圣,則是念念在心啊。遂悄悄地隱居到舜耕山去了。
為了早些把王位傳給季子,諸樊領兵伐楚,戰死沙場。吳國群臣遵照壽夢遺囑立次子馀祭為王,馀祭一面把“季札封于延陵,號曰‘延陵季子’”,一面效法長兄,“好勇輕生”而亡。三子馀昧繼位,當了四年吳王,而后病故,臨終前重申父王之命,這次傳位季札是順理成章的了。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捧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便逃歸延陵,退隱于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再三讓國”。
季札是吳泰伯的十九世孫,所以人們把他的“三次讓國”與“泰伯奔吳讓國”相媲美,稱為“前三讓”和“后三讓”。
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贊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識,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閃耀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