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家乘、族譜、宗譜,是記述家族世系與事跡方面的書籍。這種譜牒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約有三千年歷史。據《毘陵鳴珂巷陳氏宗譜·重修族譜序》上說:“考之《周禮》,族姓掌于太史。秦漢以來其制浸廢,書亦軼而不傳。至(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多引證于魏晉諸家譜牒,蓋至是則各以其姓著為私矣。……”可見在我國周代記載族姓事跡的書籍由編寫國史的太史掌管,到秦漢時也就失傳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氏族門閥制大盛才出現真正意義的家譜,由名門望族(如王、謝等氏族)各自編修成書傳世。在我國封建制時代,由于各家庭子孫繁衍、遷徙等原因,有每隔幾十年續修家譜的習俗,更于盛世修家譜。
家譜作為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長期傳承不絕,自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究其因還得從家譜本身去找。試以常州市譜牒文化研究委員會會長—家譜收藏家朱炳國同志近年珍藏的三種家譜[《毘陵前黃楊氏族譜》(簡稱“楊譜”)、《毘陵鳴珂巷陳氏宗譜》(簡稱“陳譜”),《惲氏家乘》舊譜殘本]為例,可歸納有四大功能:一、傳承文明;二、正史補史;三、宣揚名人;四、聚宗睦族。一、傳承文明:
我國是當年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至今仍屹立在東方,靠的是我國歷代人民傳承文明。傳承文明除國史、方志等之外,家譜也是一種重要典籍。家譜,尤其是名門望族的家譜,其傳承文明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
先說《毘陵前黃楊氏族譜》,即明末狀元楊廷鑑的家譜。楊氏源出華陰五世為相(“關西孔子”楊震、震子秉、孫賜、曾孫彪、玄孫修),二世稱帝(隋文帝楊堅,煬帝楊廣)的名門望族,其后裔先后遷居浙江錢塘、江西臨川。直到南宋抗元名將楊掞次子士英才由臨川遷居武進前黃一帶。在明末楊廷鑑得中狀元前,前黃楊氏有幾代人艱苦創業的發家史。自始遷祖士英起,明初墾荒志家,至曾孫(第4世)名之(字以實)時從錢垛遷居前黃,洪武、建文間“以財雄于三邑。性好施賜給貧乏,鄉邑稱之。”(《楊譜》卷十五
家傳第4頁)以實之后五世同堂不分居,至六世楊林(字克盛)、楊厚(字克載)兄弟時“內外得理而家益饒,積田十八萬畝有零,廬舍廣袤數里……”(《楊譜》原族譜考第2頁)。楊氏家族有一大特色,謹守祖訓“富而能散(財)”,鄉邑有災荒,必出世資賑濟,稱得上“富甲一方”的開明財主,救貧濟困家風代代相傳。《楊譜》不但大力宣揚男性族人在艱苦創業、榮登仕途、建功立業方面的作用而作“家傳”,還同是為歌頌嫁入楊家作妻室的他姓女子立“內傳”,強調他姓女子在前黃楊氏望族中的“半邊天”作用。“內傳”收錄鄉里朗朗上口的民謠:“前黃楊氏,慶遠流長。”先馬(第5世楊文妻馬氏)后郎(第11世守德妻郎氏),管(第12世謨妻管氏),吳(第13世狀元楊廷鑑妻吳氏)洎(同“及”)莊(第14世大鶴妻莊氏)。“這些賢妻良母在重視文化、尊師重教、相夫理財、教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見識。《楊譜》載入“內傳”這在我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難能可貴的先進思想。
在《楊譜·內傳》中還載入唐代宰相崔元日韋母盧氏訓戒兒子的一番話(譯成白話):“我聽說做官的人貧乏不能自給,這是個好消息。如果財貨充足,穿綢衣騎肥馬,這是個壞消息。”在母親盧氏教育下,崔元日韋成為唐代著名的清廉宰相。盧氏見識卓越的仕宦觀載入前黃楊氏內傳,使前黃楊氏望族吸納了唐代女子的精神文明,成為楊氏清廉家風。
再說《陳譜》。常州陳氏也是以忠義傳家的名門望族,代表人物有陳 仁、陳炤、陳祖仁、陳濟、陳洽等。陳
仁(549-620)年字世威,晉陵(常州)人,出生在南朝梁代,陳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十八歲時舉進士,還與皇帝陳菁認了同宗(都是漢太邱長陳實之后),歷任監察御史等要職。陳亡后歸里孝養雙親,隋高祖屢征不出,把家財散給族親、貧民。直至煬帝南巡叛亂蜂起才挺身而出,先后在太仆丞元祐、吳興太守沈法興麾下為將,曾平長白山、樂伯通等叛亂,以功升“司徒”,顯然是位忠勇愛國的義士。只是唐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過于宣揚與神化,封為“烈帝”,在常州青果巷西廟溝西首將陳杲仁兵仗庫改建成“烈帝廟”或稱“司徒忠佑廟”,歲歲春秋祭祀。現我們應抹去歷史人物陳杲仁神化和迷信色彩,還其英雄本色。
再說陳炤,在英勇的南宋末年常州抗元保衛戰中任通判(副州長)之職,堅守半年城破后猶進行巷戰,直到殉難,是位舍生忘死抗擊侵略與強暴的民族英雄,《宋史》把《陳炤傳》列入忠義傳:“陳炤字光伯,常州人。……常州知州(姚)訔以炤久任邊知兵,辟為通判……城破訔死之,炤猶斂兵卷,家人請曰:‘城東北門圍未合,可走常熟,入臨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市)也。’炤曰:‘去此一步非死所矣!’日中兵至死焉。……”顯出高大的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陳譜·世系表》中得知:“居武進青居”的陳炤原來與北宋末太學生、丹陽人陳東是一脈相承嫡親高祖與玄孫。陳東以一介書生冒死向皇帝欽宗上書,請誅當權的奸臣蔡京等“六賊”。高宗南渡后他率太學生及數萬軍民伏闕上書,要求恢復主戰派李綱相位,罷斥奸相黃潛善、汪伯彥,結果陳東被殺。從忠直之士陳東到民族英雄陳炤是一脈相承的。更體現了家譜在傳承文明方面的重大作用。
關于《惲氏家乘》舊譜殘本中所收錄的明末清初惲厥初(號朊原)詩文。由于民國時編新譜時未收錄,以致惲氏后人一直根據俞曲園之說:“近園即惲南田東園。”筆者在晚清《常州府城廂坊字號全圖》上發現惲南田東園位于楊園(楊狀元邸宅花園,今102醫院)附近。從新發現的惲氏舊譜殘本厥初詩終于證實近園即愛國大臣惲厥初于明亡后窩藏皇子的西園,號稱“西園之難”。近園與惲厥初成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再說《趙譜》由晚清名人翁同龢所作序文中畫龍點睛地點到明代國子監司業(從六品官)趙琬,這是一位官階不高的歷史人物,卻是位堅持以儒家核心思想“忠孝”來教育學生的國子監官員,當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被大太監王振誣陷,作為李祭酒的副手趙司業也因株連而被捕。千余學生集于朝門要求釋放李、趙等,朝廷怕激起事變即予開釋。以事載入《明史·李時勉傳》,可見西蓋趙氏把明代名人趙琬等奉為傳承文明的楷模。